《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其主题鲜明,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人物活动环境独特,情节曲折多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茨威格早期创作推崇唯美主义。一九二零年至一九三三年是茨威格创作的鼎盛时期。一九二七年出版了小说集《混乱的感觉》,他迎来了国际声誉。作为出身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茨威格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他反对暴力,痛恨战争,并于罗曼.罗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第一次世界战争爆发后,他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并肩从事和平运动。一九四零年法西斯战火又逼迫他流亡巴西,在那里他写下了生前最后一部小说《象棋的故事》。
这部中篇小说是以一艘轮船上几名乘客巧遇国际象棋冠军并于之比赛为线索,描写了一位受法西斯精神折磨及摧残而导致“棋”中毒的受害者的故事。通过对受害者疯狂迷恋象棋近乎病态的精神世界的描绘,深刻揭露法西斯摧残人的精神并带来的严重后果,反映了作家对法西斯残暴罪行强烈的痛恨。
茨威格的世界观是以人为中心,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他经历了两次世界战争,从中感到理想的困惑和难解。虽然如此,他也不改变自己的立场。他虚构了《象棋的故事》中的人物,一方面是继续提倡人道主义,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另一方面是利用小说这种战斗武器揭露法西斯对爱好和平人民摧残的罪行。
小说中,作家在结构上设置了两个场景,即轮船和牢房。以象征主义的手法,借助这两个具体事物的形象,表现出和平与战争的环境。实际上这两种不同的空间代表着两种社会关系。象征着和平的轮船,虽然出现的人物不多,有第一人称的“我”、B博士、世界象棋冠军和几位乘客构成了小小的社会,呈现出和平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和谐的小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的,人们的生活是幸福安稳的。象征着战争的牢房,法西斯完全隔断了各种社会关系,犹如把人放置到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牢房中只有一扇门、一张床、一把沙发椅、一个洗脸盆和一扇上了栅栏的窗户,被关入牢房的B博士成天寂寂一身,茕茕孑立,他面对的是一片虚空和孤独,他忍耐、他挣扎、他无奈、他绝望、他疯狂……这种状况延续了四个月,直到他得到“棋谱”书后状况才暂时缓解。而得到“棋谱”书又如何?刚开始的兴奋,因为他有了事做。当他把“棋谱”背诵上千遍时,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状况。B博士是清醒的,但是,清醒时更痛苦。为了不至于陷入完全的精神错乱中,他自己同自己“对弈”,明知“除了去做这件荒唐事之外,我别无选择。”最后他还是精神错乱,差一点杀死看守,送往医院时,他还处于疯狂状态,跳窗时被人救回还割破了手指。象征战争的牢房,作家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特殊环境,对法西斯摧残人的精神和自由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同时憧憬着未来人人平等,互相尊重和谐的社会。
茨威格一生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一九四二年,他看到法西斯毁灭了他一生尊崇的欧洲文明而产生痛苦,看不到法西斯的恐怖只是最后挣扎的结局,终因绝望而携妻双双自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