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本源,上下求索,张洪源先生作品欣赏

作者: 阳阳说画 | 来源:发表于2018-01-03 10:28 被阅读2436次
张洪源先生

张洪源,山东莱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写生创作培训班导师,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春意自然(68×68cm)

笔墨的思索和联想

■张洪源

“笔墨”是这样一个整体,它无法一分为二地表现自己,但是它可以一分为二地表现其他所有物象。

笔墨=思想+载体(绢、纸等)+n笔+n墨+x水。

高山无弦有琴声(68x138cm)张洪源2013年作品

“笔墨”一词只针对中国画而言。每个中国画画家都知道,传统中国画是画家通过思想构思用毛笔触水蘸墨在绢或纸等载体上绘制表现物象。因此“笔墨”也就成了主体表现手法,久而久之品画论“笔墨”亦成了评判之主要标准。中国画里的“笔墨”实际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沌抽象不可分割的整体。“笔墨”在中国画坛之所以争论喋喋不休,是因为它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并让我们关心它,在关心它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感。

流水无弦有琴声(68×136cm)张洪源作品

“笔墨”是作品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次序,画家和美术评论家们这样地研究它,正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次序,就会丧失对作品深刻的表现和信念,而无序是对美的致命伤。“笔墨”是简单的,这种简单能以一变应万变。如果“笔墨”不是简单的,而是混杂的,就会限制画家的观察能力,使之心里产生扭曲,难以跨越,把无序的一面强加给画家,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无法欣赏。实际上任何一次笔墨样式的形成首先要有一个载体(绢、纸等),无论“n笔”、“n墨”都需要“x水”的介入,通过画家的思维构建形成图像,在相对的条件下产生相对的笔墨整体。“笔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无法使用具体的标准衡量它,只能相对地衡量,因为人们根本找不到它的终极标准,也无法揭示它的真相。

泉声空幽(34x136cm)张洪源2014年作品

笔墨=思想+载体(绢、纸等)+n笔+n墨+x水。这样一个多变整体的形成,实际是人为自然形式下的一种抽象,一个混沌的整体。这种没有具体定型的“笔墨”,在画家的思维、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在作品中产生出了一种有次序的整体,它意味深长,能够充分准确地表现宇宙中所有物象的美与丑。有时它像一个美丽的青春少女,使画家们心旷神怡,浪漫无比,她那神秘的魅力能产生出一种不定型的朦胧的美;有时她又那么单纯,给人以纯洁和安静;有时她却表现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冷漠,给那些喜欢钻牛角尖的人们更多的悲剧色彩。很多人总想把它变成一种定理,但无法办到。“笔墨”看上去一目了然,但我们需要认识到一切复杂均来之于简洁,无论多复杂的数学问题都离不开1、2、3、4、5、6、7、8、9、0这10个数字,多么变化无穷的歌曲都离不开1、2、3、4、5、6、7这7个音符,由此可见大美来之于简洁,“笔墨”亦是如此。它给了我们一种永远的探索机能,因为它每次样式的形成都不可能再生和重复,它的最高境界是模糊的,无法用语言描述、传递,只能用心灵去感悟。多少年来“笔墨”之所以让那么多的人们去探索去研究,去喋喋不休地打嘴架,正是因为它具有某种特质能震动观察者的感受力,当然观察者的素养决定感受力的大小。开放的东西会感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暗示,这种暗示表面是开朗简洁的,但是它的深层却掩盖着它另一面阴险的本质,因为它的周围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朦胧。它那种抽象的美让很多人想入非非、欲望倍增、野心勃勃,自觉自己有些小才能,就用大量的词汇,玄而又玄地描述着它,而它却像一个温文尔雅的小女,拒绝了一切向她求爱的人们。让那些求爱者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最后在烦恼和愤怒中倒下。它像世间很多故事一样,常常以喜剧的方式挑逗着人们开场,却以悲剧方式落幕。人类的信念和理想依赖于自信,完美的信念减少了人生的辛劳和痛苦。有时灾难和悲怆都无法摧毁的坚定信念,往往在人类感到无能时,土崩瓦解。

瑞雪(136x68cm)张洪源2011年作品

  “笔墨”充满了玄妙,它靠着联想和推理,直觉和洞察,用简单描绘一切复杂,也能用复杂描绘一切简单。它让所有想一分为二说明白它的人感到无奈、无能和自卑,空虚的灵魂诱导着肉体融入畜类。它以无穷无尽的变化获得永生,却让那些自觉有才能的人在它四周倒下。

冷暖自知

浅谈中国画之形而上、形而下

文/张洪源

旌旗晓霁(68×136cm)

当下,一谈到中国画就会扯上“形而上、形而下”的问题,从现有的思想与文字资料看,“形而上、形而下”之说是出自六经之首的《周易》。《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法则是无形的(法无定法),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这一对概念提出后,在中国哲学史上逐渐被哲学家引申为表述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原和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后,哲学家曾就“形而上、形而下”的关系展开过长期的争论。形而上与形而下以“道、器”之别,面对着“自然而然”,中国古圣贤哲们为了求明、求意,在智慧的分别中找到了以“形”为界的“上、下”两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此可以看出中国古圣贤哲们的大智大慧。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别中,以形为界,分出“上、下”和“道、器”两界。“道”为本,“器”为用,循道而器用。形有“有”与“无”的双重性格,在其上为“无”,在其下为“有”。无则言不尽意,有则致功致用。所以才有了妙道,其有玄妙之功,为形而上,即为道,不用“是什么”去规范,不必说出个所以然来,而模糊的无法言表就是形而上之道。

清风生凉

那么“道、器”之别何以由形划界呢?在由“形”划界中,又何以用“上、下”这样的方位(空间)范畴去指称“道、器”呢?为何古圣贤哲们没有直接以逻辑的定义方法去指出“道”是什么,“器”是什么呢?这个是非所是之中隐藏着怎样的智慧呢?这些问题以不可解的方式统摄着后人的思维趋向。有的人崇尚逻辑主义试图把这个“上、下”的指向规定出来;也有的循着本质主义的趋向,迷恋于“形而上”或这个“形”的背后是个什么;更有知识论的模式则试图讲出“道”的所以然来。其实如果你深研佛教、道教尚可悟到!《心经》曰:“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出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元,元之又元,众妙之门。”《心经》中讲的“色”,就是阳性物质。“空”就是阴性物质。它们是一对阴阳:阴性的时间能量世界和阳性的空间物质世界。老子的道是因循之道,循而行之,是道的实在。而有名、无名,不在其指,而在其徼、其妙。可见老子的说法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最富有智慧的。佛家的“色不异空”,相当于道家的“恍兮惚兮”。

秋色(68x68cm)

大智慧对“形而上、形而下”的两个世界或两种界域的区别亦即如此。《易经》中的“阴阳”与《心经》中“空色”二字异曲同工。易学是破译宇宙奥妙的天书,是打开宇宙密码的金钥匙,其中也包括对神学、道学和佛学之谜的探索。“放之宇宙而皆准”是阴阳学说的哲学原理。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它的关键所在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统一。《易经》中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个矛盾对立的方面存在,从自然物到生命体,没有一处不存在“阴阳”对立统一的现象。据此哲理,如果把我们熟悉的物质叫做“阳性物质”,那么必然存在着与它对立的另一种“阴性物质”。这样,“阴阳”两类物质正好组成宇宙的物质总体。阳盛阴虚,阳虚阴盛,阳生阴长,物极一变,太极开合,周而复始,阴阳转化,永无止境。

秋山闲吟(136x68cm)

当今科学证明,太阳系的形成和太阳自身演化密不可分,太阳的形成要经历三个时期、五个过程,三个时期即星云时期、变星时期和主序星时期,五个过程是冷凝收缩过程、快引力收缩过程、慢引力收缩过程、耀变过程和氢燃烧过程,这里我们不作理论推导和复杂的数学计算,只略谈物质与能量(暗物质)之间的关系。太阳系开始是从一片气态云形成的(能量变成了物质),多少亿年后又变回了气态云(物质又变成了能量)。这样的周而复始,轮回不停。那么“形而上”亦即是“本原”,而什么是“本原”呢?比如,佛家讲的“空”,亦即是“真心”、“真如”;道家讲的“至人”、“神人”、“圣人”亦即是一个人,且称之为“天人”。各家不同的“着象”表述,是唯一并且永恒的自然法则。那么“形而下”就是由“本原”衍生出来的各种规律、万事万物……

云系高秋(68×68cm)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亦即“空中有色,色中有空,空色对峙,对立统一,色盛空虚,色虚空盛,色生空长,物极一变,天地开合,周而复始,色空转化,永无止境”。在这里,《易经》和《心经》几乎是“异口同声”,皆表述宇宙之规律。而佛教的神秘色彩加上它玄奥的语言,让很多人把《心经》中的“色”误解为“颜色”,“空”误解为“什么也没有”,何况《心经》本身强调“内修”,不好张扬,“真人不露相”、“真言不明传”,谁有缘分谁来修悟。不管怎么说,对《易经》、《心经》的评价怎么高也不算太高!人类的理解能力仍然太低太低。当前人类认识的所谓物质,指的是从光子开始,包括电子、介子、微中子……中子、质子一直到原子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元素、分子物质。这些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它们运动的极速是光速,那么,它们之外有没有另外一种物质,其速度可以超过光速呢?看看阴阳学说对宇宙物质是如何认识的,想一想、悟一悟自然也就理解什么是“形而上,形而下”了。

真心如如

《易经》中讲的宇宙“阴阳”物质,正好对应《心经》中的“色空”两类宇宙事物。光子具有两重性,是半阴半阳的中性灵界事物。“色”通过光浸透入“空”,“空”的虚子通过光临界聚合而成粒子物质,转化成“色”(粒子世界)。这个“色空论”是佛学最早提出的,直到今天,人们还感到十分生疏难懂,包括科技界。然而,对于易学来说,不但好懂,其中对关键规律的认识是异曲同工的。它们述语有别,内涵一致。由此看来《易经》中的“阴阳”与《心经》中的“色空”对宇宙的认知是统一的,每一事物都需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交变时刻。阴阳交替,“物极一变”,旧的事物内部矛盾就此结束,从头出现新的开始,这样新事物又进入新的稳定期。这规律用《心经》的表达方式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现阴阳交变的“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谈了这么多汇至一点:“形而上与形而下”、“阴阳”、“空色”等虽述语有别,但其意理统一。那么对中国画而言“形而上、形而下”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立象尽意”画不尽言,言不尽意。画是言意的,但画不能尽言,亦不能尽意。法自然以为道是意之所是,画言不能达于道的本真,而道之本性欲达之,只能立象以达道尽意了。中国画讲“形神兼备”追求的不是“得意忘形、得形忘意”,其终极追求是“形意”之共性。在谈到中国画时有的画家总认为写意是形而上的,工笔、写实是形而下的。此理解羁绊着中国画之发展,束缚了中国画家探微博大之胸怀。

作品欣赏:

匠智天形 山水客梦 云外崖前 游方无住 然若削成 湛然若镜 论道南山 朝渡夕弃 荡然虚静 方外若禅 旷然无累 梦境(136x68cm) 青冥无徼 三昧无墨 时空旷然 西来秋色(136x68cm) 心画指月 寻境无执 游仙避暑(68×136cm) 都市女孩01 都市女孩04 花季 蔓草青杨(185x118cm) 思考中的老人(68x68cm) 岁月(125x86cm)01

感谢收看,阳阳说致力于为您呈现精美画卷。

欢迎收藏转发,如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处留言。

感谢张洪源先生精美创作。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 追寻本源,上下求索,张洪源先生作品欣赏

    张洪源,山东莱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

  • 张洪明作品欣赏

    张洪明,字光翰,号思远,中共党员,山东滕州人,一九八六年五月枣庄美术专业学校学习,一九九七年毕业于中国函大国画专业...

  • 青年画家张绪洪作品欣赏

    张绪洪,1987年江西九江人。2002年拜江西画家柯昌华老师学习中国画,2004年受到了方笔山水画家陈迪和老师的指...

  • 上下求索

    鹏程万里 上下求索 事与愿违 盛极而衰 返璞归真

  • 上下求索

    哪里才是路的尽头? 我愿陪你一起, 竭尽全力的去摸索, 哪怕是尝遍世间冷暖, 只想寻求一个 适合我们歇息的角落。 ...

  • 上下求索

    人生道理,各抒己见, 纷纷扰扰, 莫衷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看似复杂其实简单。 回顾历史...

  • 上下求索

    我一直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关系,无关利益,无关生疏!现实确是很难保持一份纯粹的关系!我想问有谁拥有一份纯粹的...

  • 上下求索

    无知者无畏,有时候你不看几本书,真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

  • 上下求索

    ——葡萄牙的生活很慢,慢得让人忘记初心;阿威罗的日子很长,长得让人模糊方向。 每当被人问起葡萄牙的生活怎么样,我总...

  • 上下求索

    好多事,明天又要出差。但是手头事真多,其实就两样工作,抓了这个,浮起那个。产品临近发版了,仔细一聊,有不少问题。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寻本源,上下求索,张洪源先生作品欣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th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