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曾讲过这么一句话: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
相对于煽动人的快乐情绪,鬼谷子还教导我们,必须要学会利用人的恐惧心理,通过恐吓的方式进行游说。
张仪总是狐假虎威,背靠着秦国的势力,到处张牙舞爪,为虎作伥。当年,他为了破坏合纵联盟,去游说楚国。
楚国是当时天下唯一能跟秦国抗衡的诸侯国,可张仪面对楚王,先是带有挑衅意味的嘲讽楚国“不与猛虎,而与群羊”。
见楚王不回应,张仪又说:楚国如果不跟我们秦国合作,不久之后,秦军马上就会攻下韩国和魏国,到时候,三个诸侯国会联合起来,对楚国进行两面包抄。只要不跟秦国合作,恐怕楚国就危险了。可别怪我没有提前通知。
这段描述具体记载在《战国策》里,原文其实更惨烈,张仪在游说楚王的整个过程中,他多次恐吓楚王。
楚王当场就怂了,称张仪为“先生”。并且道歉说,自己年纪小,不懂事,目光短浅,请先生再给个机会。原话是:寡人年幼,不懂国家之长计。
吓唬人是张仪的惯用伎俩。在游说天下诸侯时,张仪用的是一种精神控制的手段。
鬼谷子作为老师,只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至于徒弟能领悟到哪一步,就要看徒弟自己的造化了。
从对人性的认知程度上看,张仪和苏秦,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苏秦擅长利用人的嗜欲,张仪则善于拿捏人的恐惧。
张仪对人性的了解要比苏秦更透彻,人们害怕失去,远高于希望获得。
获得100元的快乐和丢失100元的痛苦,二者的关系其实是不对等的。
无论是原始森林,还是社会丛林,人类的第一使命永远是生存,让人类感受到生存威胁的恐惧,永远大于利益的获得。
人在权衡利弊时,其实更在意损失。换句话说,如果不在意损失,也就不存在权衡利弊的行为了。
所以,在博弈中,比拼的不仅是谋略,更是对人性的认知,并且能把这种认知转化成,驱动他人行为的源动力。
关于快乐和恐惧,利益和损失,谁才是第一性?鬼谷子其实给过明确的答案,他说: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
他将躲避祸患的重要性,放在了获得幸福的前面。虽然人们常说趋利避害,但实则上应该是避害趋利。
(资料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