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韧手记(22)

作者: 雁韧 | 来源:发表于2021-03-03 23:34 被阅读0次
    田基上硕果累累的木瓜。雁韧摄

    某日,我坐班车到了某一个熟悉的城市,到处于某公园内的旧书店淘书。我在市邮局南侧下了车,往东跨过斑马线,进入公园。

    游园者众,有临湖垂钓者,有在林荫小径穿梭来往者,有数十双男女在乐声中跳舞,看上去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却挺活跃,甚潇洒。

    十数个老者,则坐在古榕下,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讲潮州。他们对潮州的种种好似很熟悉,说潮州近三百万人口,人均耕地不足数分,原本很穷的,在往昔,很多人通过水路,到东南亚一带谋生。自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日渐宽松,自由,市场经济活跃了,潮州人又善于经商,生活才渐渐的富裕起来。

    有几个青年男女,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富二代”吧?溜完了狗,正坐在树荫下玩手机,任由那些宠物狗乱窜,至于那老人说什么,他们不会太在意,“春兰秋菊不同时”,也难怪。

    我进了东侧的旧书书店,原已熟悉的女老板,热情地向我介绍新近收进的旧书,她手指那排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分类摆放的专柜,让我挑选。

    寻寻觅觅间,我看中了本地作家邓先生的《长征百赋》,岭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10月版,扬州文津阁古籍印务有限公司印刷,线装套盒,共2册,标价520元。她以50元卖给了我。在她的档口淘书,永远不用像在别的旧书店淘书那样,讨价还价,费尽口舌。

    旧书店老板与淘旧书者,本该是互惠互利的。难道别家书店的老板,就不明白么?非也,他只是想多赚钱,吊高价格,认死理,总是认为好淘书者必定好读书,看中的书非买他的不可。

    实际上,好读书者自有他淘书的经历,经验,一些好书他早已拥有,重复的版本除非买来当礼物送给同样爱读书的文友,如果不作如是想,他就没有必要再买。

    书是买来读的,只要是正版书,内容完整即可,品相倒在其次。可是那公园另一家旧书店的年轻老板,每见我,即言及版本品相,往往信口开河,夸夸其谈,言不符实,空惹识者笑。

    他卖书,每索高价,让人难以承受。有一次,他有一套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鲁迅全集》,16册,硬纸盒装。同样的版本,一般旧书店老板索价600~700元,商量后还可略降一点,而他竟一口价咬定要1300元。就因为他索价太离谱,喜欢淘旧书者宁愿帮衬别家书店的老板,也不想帮衬他。

    我有时候会想,就让他顿积居奇吧。可我一进他隔壁的旧书店,他就一脸的不高兴,又无可奈何,只好瞪着双眼干着急。

    那天,我从女老板的旧书店出来,经过他的书店门口,他满脸堆笑,讨好地说:“叔,我有两袋品相很好的书,都是古今中外的名著,我搬出来给你挑哈。”

    我说:行!

    他便将书搬出,倒在走廊的地板砖上,又递给我一张小矮凳,说:“叔,你就坐下来慢慢挑哈。”

    我坐下,一本本的翻看,犀页上本本都有一位陈先生的签章。书是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和一些域外的译作,多为上世纪80~90年代的版本,质量不错,尤其保存得特别好,有八九成新,一尘不染。

    一本本的看过之后,我不得不佩服那个姓陈的读书人。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曾经有如此的兴趣爱好,节衣缩食,从天南海北各处买了这么多书来读,又如此细心的保存下来。

    如今呢,也许因为他年事已高,无法再阅读,而不得不忍痛割爱,以极低廉的价格,转让给旧书店,让那爱书者淘去,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也就不枉费他的那片学习知识传授知识的初心。又或许,他移居别的城市,随儿女生活了,迢遥千里,难以搬运,只好将这原先当金当宝的书籍,连同家中的废品,一并处理掉。

    我想,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如果他的宗亲或朋友中,有一两个真正爱读书的子弟,又或忘年之交,这书籍又何至于流落旧书摊?人间的事,不尽人意者多多,非一人所能让其都合己想,都符己求的。

    我一边挑选,一边作如是想。我看中的,唯有中学时代就读过的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一套三册,并不厚,普通版本,他索价百元,终未成交。

    马卡连柯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他创办儿童教养院,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受到别人无端的攻击和非议,最后不得不离开儿童教养院,到一个农庄劳动。

    他年轻时,也曾是写作上的一个“小白”,他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寄给高尔基编的刊物,高尔基看过后,给他写了一封信:

    “故事的题材很有趣,但是写得不好:没有写出背景,对话没有趣味,重要主人公的体验的戏剧性写得不清楚。您再试试写点别的东西吧。”

    自此,他在13年中,一直坚持作生活札记,注意搜集各种各样的词汇、警句和谚语,而不急于写作。

    后来呢,一个偶然的机会,高尔基到儿童教养院视察工作,当高尔基听了他的工作汇报,便鼓励他写一本书,说你所积累的人生经验,不应秘而不宣时,他才鼓起勇气,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他很快就写出了第一部小说,却自认为不行,将它放在抽屉里,甚至搁棚上。后来呢,他在农庄的一位同事,即一个会计,偶然看了他的几页手稿,很感兴趣,向他索要,他才拿出来。

    他认为一个会计,懂什么文学?想看就让他看呗。事情的发展,让他连睡梦都想不到,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高尔基的电报,叫他将手稿送往莫斯科,高尔基看了一整天,连夜发排,使他的创作得到了极大的成功。他说,他感谢自己的耐心。

    这并非天方夜谭,更不是作者胡编乱造,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读读马卡连柯的《和初学写作者的谈话》,就明白我所言非虚了。

    马卡连柯的这种耐心,给予我很大的启发。自中学毕业始,数十年间,我一直坚持作生活札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了马卡连柯的影响。

    (根据2017年3月4日日记录入,首发简书)

    芹菜      雁韧摄 作者平日的生活札记手稿 作者手稿(局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雁韧手记(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yc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