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初夏的夜,凉爽迷人。栀子花开了,香气飘满整个小屋!
繁星点缀幽暗的夜空,皎洁的月光温柔地洒进阳台。小航练习弹奏《友谊地久天长》钢琴曲,韵律优美,我从书桌上拿起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再次细细品读,感动、心疼和泪水一齐袭来。
《我们仨》封面《我们仨》是杨绛先生92岁高龄时用真心、用真情记述的他们这个特殊家庭、在那个特殊年代跨越63年的风雨历程,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戳人泪眼。
文章以“一个梦”开篇,他梦见钟书先生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的走了。她问,钟书并不辩护,只是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是啊,杨老先生的“万里长梦”由此展开序幕。
从开始的轻灵的梦,到后来的沉重的梦,再到后来不敢做梦,真切的感受到杨老先生的苦痛,那么真那么深。她、钟书先生和女儿阿瑗一家三口在古驿道上短暂的相聚,短暂相聚又别离。丈夫和女儿同时病危,老人身心疲惫不说,还要忍受随时失去两个至亲的心痛。
耄耋之年送走了女儿,又离别了爱人,92岁的杨绛先生,要用怎样的心绪去抒写?“我们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再和他们聚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读此处,泪眼婆娑。
“我和钟书的爱情刚刚好”。在这本书中,我最爱读的便是他们在国外一同读书、学习与“探险”日子的那个章节。在牛津求学期间,他们会去“探险”。所谓“探险”也只是去走走牛津的街巷弄堂,去找寻没有走过的小径,去领略其间的人文风情。偶尔在餐馆小聚时,通过观察旁边食客的言行举止,便可勾勒出一个剧本。
尽管是些简简单单的“小确幸”却也让他们回味无穷。“探险”后的他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书香里度过。大学图书馆里的书籍读完后,便去市图书馆借阅,家里还有中国经典诗、词、歌、赋等可随时翻阅。那时虽没有多少钱财,但夫妇俩举案齐眉,生活充实而快乐。
钟书与杨降女儿阿圆出生后,他们成了真正的“我们仨”。“阿圆出生一百天,在火车上一位乘客把熟睡的圆圆细细端祥了一番,然后夸奖‘a China baby’,翻译起来既是一个中国娃娃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一个瓷娃娃的意思,我们很是得意”。92岁的先生写此处时,我想定是满眼的宠爱与欢欣。
后来因时局动荡,先生一家经历上海沦陷,经历**战争,经历**时期,种种艰辛悉数尝尽。钟书先生惨遭厄运拨弄,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杨绛先生就去小学当代课老师,写剧本,只为柴和米。食物匮乏期,女儿阿圆偷偷将糖纸拨掉,将一粒粒糖放进空瓶中带回去给他们吃……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一家人同甘共苦,偷空读书、做学问。《宋诗选注》、《管锥编》、《堂吉诃德》编译等一部部著作问世。
都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正是因为曾经读过的书,写过的字和走过的路都已深深刻进血液里,才会让彼此变得从容淡定、坚不可摧。“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失去女儿和爱人后,杨绛先生仍笔耕不辍,读书写字,直至一百零五岁高龄离世,“我们仨”又再次相聚。
杨降评钟书黄庭坚云: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虽不可让我们富贵,却可让心灵找到归宿。
愿你我都拥有一份享受阅读的心境,掬一口热茶,捧一本好书,听一曲好歌,让心灵置于路上,放飞自我。
文字摆渡,无论走向何处,都将是阳光万里,鲜花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