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一的时候是1997年,学习计算机是从DOS系统开始的,当时可以应用的软件很少,并且都是单机板的软件,存储方面我们还在用着现在几乎绝迹了的3.5寸软盘。DOS操作系统的使用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计算机的本质,输入—计算—输出,简单到就是一个高级的计算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同学们都开始了买硬件自己攒一台组装机,主板、CPU、内存条、显卡、声卡、硬盘、电源、机箱、显示器等等用十个手指头就可以数过来的零配件就可以组装电脑了。那时候我们喜欢超频使用组装机,需要动到主板上跟硬件最贴近的一个软件系统,即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它是掌管着主板硬件参数的一层软件。敢在这层软件动手脚的男生们非常自豪,让自己显得非常专业的样子,BIOS全英文没有一个中国字,看懂了的确需要花些功夫。我是班上的计算机课代表,玩组装机自然不在话下,总要对得起自己可以整天在宿舍抱着计算机原理看一整天的那股学习劲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计算机对我们当时根本算不上什么复杂的机器。理论学习加上动手实践,我对数字世界的电子计算机运行原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存储计算原理堪称计算机设计的哲学基础,也是信息处理技术的最底层逻辑。
计算机是一台硬件机器,驱动这台机器运行的是各种各样的软件,在CPU当中嵌入的指令集可以将各种各样的计算逻辑最终变为“0”和“1”的信号表达,机器加电后的物理状态被定义为“0”和“1”之后,从而实现了物理世界的状态变化和逻辑世界的“0”和“1”信息表达之间的对应,因此实现了软件对硬件的驱动。再强大的硬件如果失去了软件的支撑,将会瘫痪失效。有个知名的网站叫驱动之家,上面可以下载各种各样的硬件的驱动程序,这些驱动程序就是让操作系统可以正确指挥硬件设备的软件模块。最常见的就是打印机驱动程序,只有正确安装相兼容的驱动程序,才可以让打印机听话打出我们所需要的文本。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并不是想讲解计算机软件如何驱动硬件,而是想用这个驱动机制来类比我们自然人的行为。我们每天都要保持充沛的体力,就像计算机和手机必须通电或者充满电,才能够保障我们身体的正常活动。同时,我们的思考能力如同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帮助我们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类任务和问题。思考触发行动就像是操作系统驱动硬件,然而触发行为的完成需要以知识、经验等觉知世界的储备为前提,这些储备就像是计算机硬件的驱动程序,它们是以模块形式安装在计算机软件系统当中并被操作系统所调用。我常常把自然人当作量子计算机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像是量子在发生纠缠,同频共振的发生触发交流双方的思考,并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到当下的思考和判断中,最终输出新的行动,以改变外界。
丢失了内心的驱动力就如同丢失了驱动程序,我们的身体和觉知将收不到驱动的信号,就变成了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化生存中找到自己的驱动,从而触发自己的行动。无论主动的驱动,还是被动的驱动,都可以产生行动,思想的大厦需要依靠持续的行动来建造,如果你还没有行动起来,请检查一下自己的驱动。驱动是一种高能信息,没有驱动,何谈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