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阳光灿烂,因为手头有必须完成的事,无法出去走走,就窝在家里看书学习。
埋头苦读了一个小时,抬头看钟,眼距瞬间变化太大,一时没有适应过来,看得有点模糊,于是赶紧闭眼轻揉几下,又起身走到阳台四处闲看,楼下香樟、枇杷、桂花树都还绿着,注目欣赏了一会。
我两只眼轮流闭着往下看,虽说我并不近视,但由于两眼视力有点不同,左眼看得比右眼更清楚一点,因此同样的地方两眼看到的却有点不一样。
趴在阳台上,享受着冬阳,我迷迷糊糊发着呆,突然想起了那天和桃子的聊天。
我们的办公室是一长溜十几间,相邻的办公室不是墙壁隔开,而是玻璃隔断的,因此如果你视力够好的话,可以从左边第一间可以看到右边最后一间,我的办公室在中间地段,所以两边都看得清清楚楚,要找谁只要抬头看看在不在就行了,不用到处敲门找。
那天我正在改作业,桃子突然对我说:“你看娟子,我只看到她一张大白脸,五官什么的一样看不见。”我抬头一看,娟子和我们隔了四个办公室,正面对我们这边站着。我对桃子说:“我能看见啊,连她高挺的鼻梁都能看见,看来你近视得够厉害了。”
桃子羡慕我的视力,我却想到,视力不同,看到的东西往往也不同,可是我们往往会忽略掉这一点,以为别人看到的和我们是一样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身边编织者一张人际关系网,和别人的交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可有多少时候我们不是在自说自话呢?不仅知音难求,就是能谈到一块去的人也是难得的。
朋友玲子,最近正和青春期的孩子闹得不可开交,找我倾诉,我基于之前读过的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个人经验,耐心听她讲并积极回应她,可是终究不合拍。
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都是之前的学习、阅读、思考以及个人生活经验的再现,排除原则性的问题,基本上谈不上谁对谁错,不过是各自道理罢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从不和人抬杠或者试图说服别人,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待角度,大家看到的本不一样,又何必强求理解一样。
和朋友谈话对不上点问题倒是不大,彼此间互相理解就可以了。可我这当老师的,要上课,要和学生交流,要是不能理解孩子的世界那麻烦就大了。
班上有个男孩,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做事总是比别人慢一拍,最近改他的作业,发现他不是少写就是错写,提醒了他几次,还是错,我琢磨原因,发现原来问题出在我的语言上,我以为我用了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可是对这个孩子来说,他根本明白不了我的意思,后来,我把他找到办公室,一边教他一边给他做示范,他才真正懂了我意思。
我以为你会听懂,可实际上你啥也没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我身上,我必须得明白:同样的事物,我们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期待孩子来理解我、适应我,我必须要用孩子的眼光去解读孩子的世界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