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一)故事梗概
(接上篇)贾母等吃过茶,带刘姥姥至栊翠庵东禅堂(指佛堂,僧尼参禅礼礼佛的地方。)贾母称大家都吃了酒肉,里头有菩萨,怕冲了罪过,称来此一坐吃杯好茶就去。妙玉听了忙去烹茶。
妙玉亲捧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以为是六安茶,妙玉笑说是用旧年蠲(指密闭封存使之澄清)的雨水泡的老君眉。贾母便吃了半盏后递与刘姥姥尝茶。刘姥姥一口吃尽后笑说茶淡。贾母众人都笑起来。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妙玉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随她去了耳房,宝玉悄悄随后跟来。妙玉另泡一壶滚茶。宝玉见妙玉取杯,让道婆把刘姥姥用的那杯子搁在外头,便知她嫌脏不要了。
这一段内容把妙玉刻画的挺虚伪的。你想,讲究的人是给客人一套杯子,自己专用的绝对不会混在其中。而妙玉,把贾母刘姥姥喝的那杯子丢了算什么!只能说,她太执着于物并把人分成了等级。如果是身处佛门之外也许能理解。但她一直都在修行。

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颁爬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蠢”。妙玉斟了一蠢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一看,笑言妙玉区别对待,只让宝钗黛玉用古玩奇珍,给自己却是个俗器。妙玉一看宝玉不识货,只说怕他家里都未必能找出如此一个俗器来。宝玉巧用一言笑道:“俗话说“随乡人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这让妙玉听了十分欢喜。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盒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
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
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當赞不绝。妙玉正色道宝玉吃这茶是托宝钗黛玉两个福,独他来是不给吃的。宝玉笑不领妙玉情,只谢二人便是。
黛玉因问茶水是否为旧年雨水,妙玉冷笑黛玉为大俗人。这水是五年前她在玄墓蟠香寺住时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一瓮(此翁叫鬼脸青花瓷瓮,釉色深蓝。应是清代官窑或民窑烧制的青花瓷器之一种)。
因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黛玉知妙玉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宝玉建议妙玉把那只不要的杯子交给刘姥姥,卖了可以度日,妙玉称如果自己用过那杯子,砸碎了也不会给她。
宝玉知妙玉洁癖,告诉她等他们离开后,会安排几人打水给妙玉清洗地板,妙玉嘴上说好,但要求宝玉嘱咐他们,只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

(二)内容分析
17~18回中妙玉出场,自小多病,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只得靠自己亲自入空门,所以带发在墓蟠香寺修行。妙玉父母俱已亡故,她师父圆寂前留遗言,嘱咐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所以妙玉在长安西门外牟尼院静居。
贾府请妙玉入住栊翠庵时,因妙玉嫌侯门公府以贵势压人,并不愿去。王夫人认为妙玉为官宦小姐,自骄傲些,愿意下帖子请她来贾府。于是林之孝家的便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后遣人备车轿接妙玉。由此,妙玉成为贾府采聘购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中之一。
这回印象最深处,就是妙玉为贾母、宝钗、黛玉、宝玉等众招待饮茶使用的茶具与水,二是她与宝玉的对话。
先来看看她为贾母端来的杯子吧,成窑五彩小盖钟,这是明代成化年间官窑所出的瓷器,以五彩者为上。杯外形为无把有盖小杯。明谷泰《博物要览》:“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敞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
给贾母所泡的茶叶并不是贾母不爱的六安茶(产于安徽省六安县。明代屠降《考馀事》:六安茶“品小相人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而是老君眉(福建武夷山所产的岩茶,精选嫩芽制成,香气高爽,其味日田形如长眉,名“老君眉”。见郭柏苍《闽产录异》。一说六安银针即老君眉)。
给其他众人使用的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一种名贵的青瓷盖碗。官窑:专为供应宫廷所需而设的瓷窑,始于北宋大观、政和年间,明清相沿。脱胎:凸印团花,刷以深浅不一的豆青色玛瑙釉,光润明亮,视之若无胎骨,称“脱胎”;始制于宋代汝州青器窑,后来的官窑亦有仿制品。填白:即甜白。原指明永乐年间烧制的半脱胎白瓷釉色、呈半木光状,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的瓷器。此处“盖碗”应是清初官窑烧制胎质极薄的甜白釉盖碗)。

我曾猜测,这些茶具可能是妙玉从家里带来的。可是她三岁出家,父母早亡,古董茶具是否为她父母留下的遗物呢?!
栊翠庵是特意为贾府贾母、王夫人等虔诚礼佛之人设置的一块信仰寄托之地,所以,贾府为庵配置高等级物品也是有能的。
反过来再观妙玉给宝钗的杯子,分瓜 (为一个字)瓟斝,属于一种特质葫芦饮器。虽说它是普通葫芦做的,但细看才知道,要得这么个饮器并非容易,需要在葫芦生长期用一斝形模具套在小分瓜 (为一个字)上,使之按照模具的形状成长,成型后去子风干做成饮器。关键是这饮器是晋代著名富豪,喜蓄奇珍宝物的王恺收藏之物,后被苏轼所得。可见它的珍贵。
再看妙玉给黛玉的茶具,一件犀牛角做的饮器。上刻有汉郎中曹喜的垂珠篆字。犀牛角制成的器皿,不论白天或灯光下,都呈现不透明的灰褐色,上好犀牛角制成的器皿,对着光看,呈半透明的杏黄色,这极其罕见。
而对待宝玉,妙玉却拿来自己日常所用的杯子绿玉斗,这其中很有深意。如果不是宝玉称妙玉给自己使用的杯子是俗器时,妙玉先是底气十足地称宝玉在自个家都找不到这样的俗物。更断不会再换那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盒出来的。
这到底为何?因为深懂饮茶之道的妙玉所言:“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可见,这大盒作为茶杯之用确实太大。
妙玉给贾母与刘姥姥所用的茶水,给宝钗、黛玉、宝玉的茶水分明不同。梅花雪水似乎更胜旧年雨水一筹,而刘姥姥所用的杯子也是贾母所用的,贾母似乎对妙玉的茶水并不以为然,所以才把没饮完的茶水递给了刘姥姥。
两个老人同用一个杯子后,妙玉极不待见。为何呢?我猜,贾母只一小口就尝出了这茶不怎样,可能是因为茶质,也可能是水质问题。还有,杯子被刘姥姥这样的乡下粗人碰了一口,皆是妙玉不入耳不入眼的。所以才有了后面梅花雪水泡茶的对比。
而让我最佩服的是宝玉用“世法平等”的妙语婉转传递给妙玉,这是宝玉在思想变化中,体现在本回最出彩的一句话,它间接讽刺了妙玉作为修行人,不懂平等对待世间一切事物的行为。
也确像对她的白描“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更是对她判词:“欲洁未必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解释。
而回味妙玉为贾府人呈现的以上古董茶具与饮茶水,可见一片敬意。但敬意之中有差别。另外,更为妙玉所携不少古董的真实身份平添一份神秘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