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6日到8月19日,整整45天的漫长暑假,我没有写只字片言;夫人笑话我“封笔”了。我反驳说“我又不是什么作家,迄今为止写得三万多字纯属自娱自乐”。昨天开学学生报到,我这个班主任是各种忙碌,此时此刻在考场监考,倒有提笔写点东西的冲动了!
翻看自己简书里写得44篇文章,主要集中在当班主任最忙的三个月,莫非真的是“文章忙时写”? 我虽是中文系毕业,也算是科班出身,但在写作之路上,一直很迷茫,除了大学在校报上发表过一首小诗,参加过报社的诗歌散文大赛外,基本“乏善可陈”。 大三的时候,看了北大怪才余杰的诸如《冰与火》《铁屋子里的呐喊》等不少书,认识了抽屉文学这种样式。文学嘛,就是我手写我心,别人能不能看懂,愿不愿意看那不是我所关注的……于是我开始模仿,试着改写席慕容和舒婷的诗歌,试着写微信小说和给《故事会》投稿,除了一首诗发表,一篇微型小说在同学中传看外,其余几乎寂寂无名。
后来,看了陈忠实的写作之路,知道写作也可以从诗歌、小小说、中篇、长篇到散文杂文一步一步的练习,于是心里有底了——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2006年走上讲台之后,我坚持了三年多写周记的习惯,将每周班级教学的感受和自己生活琐事记下啦!后来发现,定期翻阅梳理,会有对某一问题写点东西的冲动,于是有了《神游凤凰》等随笔。
渐渐的,我发现与其写一周事宜,不如写一周中自己的一些感悟和一些可能模糊的写作冲动的创意,比如故事框架;这样更容易避免流水账,有翻阅发酵的价值。
在最初的三年,博客兴起,我也不时写一些。不过发现,读者都是同事和学生,很多话题都不能写,语言也有诸多不便,索性就在电脑里码字了。这期间在《杂文报》发了一篇《武侠杂感》。
时间到了2010年,学校举行教师业务考试(上高三老师必须的一环),突然发现自己不会写考场作文了。语文老师天天在课堂教学生如何写记叙文如何写议论文,可是自己反而不会写文章了,这还了得?
于是我偷偷地在考场监考时,和学生写同题作文,并把答题纸掺杂在学生卷子中被同年级老师批改。为求公平,我要求自己写作文时间不超过60分钟,学生每考试两次我写作文一次。
作文的满分是60分,我得过50分、48分,也得过45分,甚至43分。亲临前线,我切身体会到了书写的重要性,书写就是一个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的家伙。另外考场作文标题、开头和结尾也是最直观影响得分的关键。
再后来,学校通知我做党员评论员(全学校有2人),定期投稿,宣传正能量。不写不知道,一写吓一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感恩节、奥运会……逢节必写,不一而足。
相比催稿的步步紧逼,更最痛苦的是知识的缺乏。只有一下杯酒,可是需要装满一大瓶,唯一的办法就是恶补。很多我所掌握的知识做朋友间的谈资足矣,但却不足以支撑写一篇文章,这就需要查百度和去图书馆翻古董级书籍。
经历了三年的煎熬,我发现对我的锻炼也是很大的:一些知识能比较系统化的了解了,语言表达的条理化也都得以提升。这其中一篇《感恩之心何处寻》是我下晚自习回家后,11点到1:30躺床上熬夜用手机写的。这篇文章后来在所在市精神文明网刊载,并推荐到了省里。
回首我跌跌撞撞的写作路,我有两点感触最深:
一.写作的基础是生活,不要脱离自己的生活,天马行空,去跟风,不要试图驾驭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题材。
鲁迅先生说指出:创造的基础是生活经验;而所谓生活经验是在"所作"以外也包括了"所遇、所见、所闻"的。"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也许诘难者会问:那么写杀人最好是我自己杀过人,写妓女还得去卖淫么?答曰:不然。我所谓经历,是所遇、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所做,但所做自然也可以包括在里面。"(叶紫作《丰收》序)
所以,在总结感悟自己生活轨迹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搜集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素材,我最熟悉的题材就是高中教育了,所以有意识的定向整理。
二、写作的意义始于记录又不仅仅于此。人生短短几十载,几多欢喜,几多悲叹!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几多精彩,几多凄凉。单靠我们的记忆是很苍白和无助的。拍摄下自己各段年轮上掀起的浪花,记录不同情绪下心里的渴望去。等到老去的那一天,翻看这些还带着体温的文字,穿越光阴的时空,和那个有雪有肉自己促膝长谈,这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
更何况,一路走来,我们在用笔随时拾掇自己的心情 修剪人生,微调航向去。适时写作和享受美食一样,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写作让我有大快朵颐的酷爽,虽然有时候也会有江郎才尽的困窘,但我依然会疯疯癫癫的走下去。古人云:王者无疆,但我要说:写者无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