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稼轩这首短调小令,容量却极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鹧鸪:鸟名。传说此鸟常南而不北,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创作背景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这里首先要弄清有关“郁孤台”的相关典故。
唐李勉自河南尹出为江西观察使。当时吐蕃攻入长安,代宗出走。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又三道入边,进逼奉天。(今陕西乾县。奉天,在唐中叶之后已经成为关中抵御吐蕃侵略拱卫长安的重要门户)代宗下诏亲征,关中大乱。李勉在赣州登郁孤台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战国时魏公子牟,曾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见《吕氏春秋·审为》。后常用作心存朝廷或忧国的典实),而心在魏阙也。”遂改名为“望阙台”。辛弃疾所处时代,中原沦亡,举国南迁,比之李勉时要严重得多。辛弃疾登台心情因此也更悲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开头两句说台前滔滔江水,流淌着无数去国怀乡的行人之泪。这是追溯靖康之变以来国破家亡的民族痛史。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北望中原,已尽陷敌手。“可怜无数山”,寥寥五字,语极沉痛。“无数山水,无数悲愤”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水东流,终难阻遏。喻自己的望阙之心,恢复之志,亦百折不回,坚守不屈。语语铿锵,掷地而有金石声。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以声写愁,言外寄慨。传说鹧鸪常南飞而不北。辛弃疾是北人,志在北阀。而其南归之后,初犹供职于江淮一带靠近中原。淳熙二年(1175)自佥部郞官出任江西提刑,则愈行愈南,与中原愈离愈远。心终北向而身独南行,听到鹧鸪的啼声(“行不得也哥哥”),自然悲怆不已。(还记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么?)上片“西北望长安”,以北望结;下片“山深闻鹧鸪”以南行终一一这就是渺渺愁绪之症结所在。浩浩江水,莽莽关山,尽收笔底;尺幅千里,发噌吰之声,盖以大手笔作小词,方得如此苍凉悲壮也。


2019.6.5.己亥五月初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