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每个国家都渴望着强盛,而每个国家想要强盛都须走过一条必经之路,就是变法。这也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早有管仲,后有李悝,吴起,其后商鞅,申不害,再有乐毅,吕不韦……一幕幕变法大戏,不仅是国家君主的较量,也是举国百姓的较量,更是变法强臣的术道之争。
在变法这条路上,秦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商鞅变法也永远被世人铭记,尽管后世对于秦法的严酷多有微词,对商鞅也褒贬不一。但不可辩驳的是,秦通过商鞅的变法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兼并六国。
其余也有不少人是变法大才,如管仲,李悝,吴起也都曾以一人之力扭转国家局势,只是商鞅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他一手所塑造的秦帝国最终爬到了最高峰。李悝,管仲也不差,虽在变法变法这件事上没有商鞅做得更加透彻,但也深得魏文侯,齐桓公的信赖,将当时的国家打造成了一个超级强国,只是后来子孙不肖,败掉了祖先基业。
而有一人,虽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变法大业,在才华上却绝不逊于商鞅,管仲,李悝。他就是吴起,他是指挥千军的不世名将,大兵学家,也是发动,主持变法的大政治家,一生能兼具兵家和法家的大才,历史上极其罕见。
但吴起的一生却异常崎岖坎坷,他所效力的国家也起伏不定,自己也落得个身首异处。于是,很多年后,我们大部分人记住了商鞅,记住了李悝,却只有很少人记住了吴起。
然而吴起,绝对是一个被历史忽视的旷世奇才,他在政治,军事上的才华也绝对是百年一遇,只是一生未得到完全施展,更被史书记下一堆恶名,以至于两千年来一直被人所不齿。
而史书的恶名,大多是因为“吴起杀妻求将”而起。
年少的吴起,初到鲁国,恰逢齐鲁大战,携着一腔热血和惊世才华渴望领军杀敌,成为将才。可惜吴起的妻子是齐人,鲁国上下担心其临场倒戈,不肯用他。为求将位,吴起杀了妻子,鲁人不得不将将位给他,让他领军抗敌。
对于吴起杀妻这件事,历史上有很多争议,除却杀妻求将这一说以外,还有一说就是吴起之妻愤懑夫君因自己无法施展才华,故而自杀以成全吴起。这两种说法至今已无法辨别,但是这件事却让吴起一生也没能真正爬得起来。
鲁国尽管给了吴起将位,但是鲁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他意见很多,最后还是用各种方法逼迫吴起离开了鲁国。
后来到了魏国,深得一代明主魏文侯信任,立下大功委以重任,封为西河守,据守河西平原,也就是魏国的西大门。但吴起出了军事才华以外,执政才华也非常卓越,但因朝中还有李悝等颇具才华的人物在,直到魏文侯逝去,也没能成为丞相,施展政治才华。
随后,魏武侯继位,李悝等人死去,依旧没能给到吴起想要的位置,相反吴起却被政敌攻歼,不得魏武侯信任,最终被迫离开魏国。而魏国也从吴起离开后开始逐步陨落,再也没能站在历史巅峰。
吴起的末年到了楚国,终于得到了自己的相位,得以施展政治才华,全面推行楚国变法不到三年,就将楚国变成一大强国,却又突逢明主早逝,被复辟一党在国君葬礼上乱箭射死。
回望吴起的一生,起起伏伏,却始终没能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不仅有人猜想,如果他生活在秦孝公的时代,又会不会另一个商鞅,如果魏文侯多活十年,重用吴起,最后兼并六国的又会不会是魏国呢?
我想不会。
吴起之落,不仅在于不得天时,更重要的是他在追逐名利中迷失了自我的方向。他一生的枷锁都是杀妻求将这件事,不管吴起之妻是他亲手所杀,还是自杀以成全丈夫,吴起在事后却依旧效力于间接害死妻子的鲁国,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这无疑是默认了自己杀妻求将的事实,不管真相是什么。虽然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罔顾结发亲情以求取功名的行为注定让自己背负了不义之名。所以政途上一路坎坷,直到人生末年才得偿夙愿,却终未能成正果。
他的败,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对于名利的渴望过甚,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为人准则,他在名利面前,失去了该有的定力。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生。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后人多将其的政途不顺,归结为他的不得天时,其实,天时在人为,是金子总会闪耀的,何况是在那个人才第一的大争之世。吴起只是太急切了,以至于在以为的机会面前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
任正非在谈及华为的成功时,曾说过:华为的成功在于中庸。中庸非我们今日理解的平庸,安于现状,而是守住核心不动摇。
“中”,在古代就是战场上专门来指挥军队如何行进的指挥官,他的一举一动决定了士兵的方向,要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保证绝对冷静才能做好这个位置,可见中的重要性。
而吴起,恰恰就是少了这个“中”,没能守住性格中的这个点,过于追逐名利,终还是走偏了路。
做人当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修心当如镜,能胜万物而不伤。
吴起之落,从一开始就已注定结局,尽管那个时代的变法强臣大多都会死于非命,但作为一个“士”人,士为知己者死才是正道,能尽数施展自己的才华,虽死无悔,而吴起身负惊世之才却终未能展其志,怎不叫人唏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