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进到厨房,看着大大的锅里煮着满满一锅粽子,上面还卧着十几个鸡蛋,这种感觉真好。粽子从吃完晚饭就开始煮上了,已经好几个小时。燃气已经关到最小,蓝色火焰变成了一小撮慢慢地升起,似乎要一点一点把美味和亲情通过锅底缓缓渗入粽子和鸡蛋里。
所有粽子都没入水下,只露出一点点绿色粽叶。水面没有一丝沸腾,但是只要一开锅盖,一股热气贸然涌上,紧接着就是粽叶的浓郁香味。明天就是端午了,想象第二天早晨可以享受到这些美味,这也是一种幸福的期待。这是山东特色的素粽子,个头特别大,每个足足有半斤多。这种素粽子是用江米混合小米做成的,包成大三角形,在每个角都有一粒大红枣。可能混入了一半小米的原因,粽子特别软,也不像市场上买的粽子那样有型。解开粽叶,混合了小米和江米的粽子软塌塌粘乎乎,撒上白糖,筷子轻轻就能挑出一块,甜甜的味道混着粽子的清香在口中慢慢化开。再配上玉米碴粥,吃上几个和粽子一起出锅、混入了粽叶清香的鸡蛋,也是一种别样的风味。
大大的素粽子和一起煮的鸡蛋其实前几天我们还吃了一顿肉粽子,这可不是一般的肉粽子。市场上卖的肉粽子,只是里面加了红烧肉或肉丁。咱家做的肉粽子,直接用的排骨,一块一块大约2寸长的带肉排骨直接包在粽子里,也可以说是排骨成了粽子的核心支撑,排骨周围填满江米,这样的粽子也就只能做成了长方形了。
这周的公司分享会也提到粽子,说有南方粽子和北方粽子之分,似乎北方是不加其他材料的素粽子,而南方的粽子里面可以添加各种东西,比如红枣、肉、豆沙等等。我深不以为然,因为我是南方人,记忆中每到端午节,家里都是自己做粽子,粽子是清一色的糯米,什么馅都不加。大桶的糯米提前泡发好,还需要加入“米黄水”,这样包出来的粽子呈黄色,色泽诱人。“米黄”是当地人的叫法,后来也百度了一下,“米黄”学名叫黄栀,就是栀子花凋谢之后的果子。先用水泡开米黄,水就变成黄色,然后把“米黄水”倒入糯米中,这样糯米也是黄色了,可以说这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染色方法。包粽子的叶子有竹叶,也有粽叶,也需要提前泡好。端午的前一两天,就开始包粽子了。把两片叶子叠好,然后窝成漏斗形状,用勺子把泡好的糯米装入叶子做成的漏斗中,然后压实,最后封顶,捆扎。绑粽子的绳子也是天然的,一般用粽叶撕成的长条,这种绳子的特点是越煮越结实。粽子出锅,剥开外壳,里面的粽子结结实实成一个立体尖三角,粘上白糖,就可以吃了。说实话,我是不太爱吃的,所以对端午也就没有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唯一印象就是小时候没好好学,手也没劲,怎么包都包不好,包好的粽子稍微一拽就散架了。
说起来,因为那时候是大家庭,和爷爷奶奶,几位叔叔婶婶一起住。包粽子是大家庭的一项重大活动,需要很多人一起参与、历时几天的大项目。可惜没有印象吃过妈妈亲手包的粽子,这也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因为等大家变成小家,各个小家单独生活时,粽子也不自己包了,都是直接买。倒是省事,却缺少了节日气氛,粽子也缺少了家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