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33 | 孔子哪一天不唱歌(跟着靳大成学《论语》)

33 | 孔子哪一天不唱歌(跟着靳大成学《论语》)

作者: 秦宇楼 | 来源:发表于2019-03-08 00:05 被阅读92次

    上一讲,讲了孔子对待学生学费的基本态度,这一讲,我们会接触到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有什么独到的教育方式。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他穷其思绪,实在想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搜肠刮肚,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描述时就不要启发他。教学讲究的是引导,去指明方向,让学生知其所以,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教出的学生才会举一反三。

    孔子不喜欢笨学生,如果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学生就没有教的必要了。看来孔子怕浪费教育资源。

    解释两个词:愤,好奇心不能被满足;悱,想法不能恰当的表达。

    这种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仍不乏借鉴意义,“把书读活”,是孔子这句话的核心。

    如果老师直接把结论,道理灌输给学生,就是读死书,这样,学生记住的只是数据,是信息,缺少了理解的过程,任何信息在头脑中都是碎片化的,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不可能在头脑思考的时候被认知所调用。

    在认知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认知宽带,一些信息如果要形成知识,就需要神经元间彼此建立连接,从偶然连接到固定连接,从“低带宽连接”到“高带宽连接”,需要一个主动练习,不断强化的过程,没有练习,就没有连接,也就封闭了知识转化为信息的通道。

    这样的知是“假知”,最起码不能达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境界。

    靳大成引用了陆游的一句诗解释孔子的这句话,很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本身是“知”的一个同步结果,“知”是反复“行”形成的一个固定连接。

    所以王阳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这里举一反三的意义,就是讲“知行合一”,这也正是“知行合一”的本质。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进餐,从来就不会放开肚子吃的心满意足。

    这看起来是孔子的一个习惯,实际是孔子对待丧礼的态度。丧事后,主人设宴款待,是丧礼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仪式,这个仪式的主要意义在于送别“尊”者,也是孝文化里面“生,事之以礼;死,葬这以礼”的孝悌之道。

    孔子有意识地吃的少,是圣人的修养,是同理心的节制,充分理解与感受沉浸在伤心中的主人的真情实感。孔子重视“礼”,更重视“丧礼”,但他追求“礼”的内核,不是繁文缛节的形式,而是形式背后的内容——“慎终追远”。

    而悲哀的是,现代中国人的丧礼,有的已经与孔子的初心背道而驰太远,周代时那种庄重的仪式,演变成了另人啼笑皆非的“娱乐活动”,这让儒家的开拓者孔圣人地下有知是何等情以不堪!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在这一天哭过,就再不会歌咏了。

    朱熹把此“哭”解读为“吊哭”,靳大成也采纳了此意,认为是上句的延续。

    孔子虽然是音乐发烧友,但其参加过友人或亲人的丧礼后,本着对死者的缅怀和逝者亲人的同理心,所以一整天再不唱歌和击打乐器了。

    孔子执着于礼乐,而礼尤以丧礼最为重大,如何安顿死者,一直是儒家人伦的核心,孔子对待丧礼上,不仅做到了外在的规范,并以深刻的内在认同而推已及人。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孔子对颜回说:“用我则积极作为,不用我就退隐山林,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吧!”

    子路说:“如果统帅三军的话,你和谁在一起呢?”

    孔子说:“不靠车徒步打虎,不用舟船只身渡河,死了也不知后悔的人,我绝不跟这样的人在一起,跟我在一起的人,临到大事一定要知道害怕,善于谋划而能成功者才行。”

    《论语》这句“用行舍藏”深深影响了后代的读书人,也左右了士大夫与儒家后学许多人的处世原则与行事态度。、

    苏轼在官场失意时,也写下了著名的“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着处”来言志抒情,表明了自己在宦海沉浮中的明哲与淡定。

    确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一个开明智者的最通达处事状态。

    接着,就有了子路和孔子的对话。看得出,子路对孔子表扬颜回有那么点小小的嫉妒,这句话,既有怼孔子的意思,也有自夸显摆的意思。

    子路这个人很勇敢,性格豪爽,心直口快,但缺点是容易冲动,说话做事欠思考,用俗话说就是不过脑子。

    子路自信满满,对自己有超强的人设,就是粗线条。有一次他给孔子谈他的志向:若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闻乎天,旌旗翩翻,下蟠于地。由且举兵而击之,必也攘地千里,独由能耳,使夫二者为从焉。

    这是何等的气势,拉满弓,射快箭,战鼓雷动中,敌人的旌旗在我的冲锋中纷纷倒下,退敌于千里之外,这样的战绩,只有我仲由能做到。

    还有一次,孔子在宋国被围,子路二话不说,拿起戟就要与对方大战三百回合。

    当然,孔子也欣赏子路的勇敢,但也常常叹息:子路的好斗勇猛超过我,就是不知道如何处理事情。所以孔子一有机会就敲打子路,让他在勇的潜质下要三思而后行,既要有勇,还要义以为上,勇以礼而行,不要脱离谦逊、诚实,善于谋断的框架。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正当求得的话,哪怕只是个执鞭之士,我也可以从事,如果求不到的一条规定,我就做我喜欢做的事。

    《周礼》记载,执鞭之士是指天子或诸候出行的时候,执着鞭子让行人让路的人,另一种是拿着鞭子站在市场门口维持秩序的人。

    一句话,呈现了孔子的三重境界。

    一是劳动光荣。只要是通过辛勤付出能获得应有回报,孔子并不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

    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当然不可取,但是如果是一份正当的工作,而且还挣钱不少的话,孔子认为这就是道,根本没有那么多清高的条条框框。

    三是对工作要赋予意义。只要有价值,并激发自己兴趣和激情的工作,就高高兴兴地去做它,就算没有报酬,也是人生的一种幸事。

    7.13 子之所慎:齐(斋)、战、疾。

    孔子最为小心慎重的事情有(祭祀前的)斋戒,战争和疾病。

    齐这里做“斋”解,斋戒是两层意思,斋是整整齐齐,包括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动荤腥,戒是戒除娱乐活动。

    “慎”是谨慎,敬畏之意。在孔子看来,对天道的诚敬,对战争的审慎,对生命的珍惜。都是人生中头等大事,不可不慎。

    天道代表着正义与规律。斋戒是敬畏的仪式。只有心灵净化,加强内心修为,才能保持对天道的敬畏,如此,才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孔子看来,战争完全违背了他一贯主张的“仁、爱、和”的价值观,在可战与不可战之间,最好选择不战,国与国之间如果产生矛盾,最好用礼制的框架去和平解决。

    最后是疾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爱惜自己的健康,一方面对得起父母的孝道,另一方面也暗合顺应自然的仁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3 | 孔子哪一天不唱歌(跟着靳大成学《论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nk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