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1日

到今年7月止我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整整30年,从初出茅庐的、上课都心惊胆战的科任教师、到全情投入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再到后续的学年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除了一把校长没做过以外,其他岗位均历练过。而且还可以不谦虚地说,每个角色都演绎的很到位、很成功。最起码是得到周围人的一致认可。
即使如此丰满的基层教育履历做后盾,我也不敢在公开场合轻易谈“教育”,更不敢给任何向我咨询教育老师、家长提供什么方法和想法。因为教育因人而异,个性差别很大,这种方法在他身上成功,在另一个人身上就可能失败。所以才有:教无定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教育策略。
如今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理念层出不穷、方法花样翻新,使我这老教育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有种“吃不了、咽不下”的感觉。我总固执地认为:我们当下教育不是少方法,缺理念,而是缺少一以贯之长期坚持落实到位的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见效最慢的行业,但干什么什么都讲究'速成"的今天,根本就等不了。拔苗助长也好,逆人天性也罢,总之就是不管付出任何代价,考上理想大学就是家长不二的追求。
所以新教育也就搞搞试验区,花拳绣腿地鼓捣几年(那是多的,有的就几个月)就出实验成果了。开始宣传、学习、推广经验了。“说得天花乱坠,做得蜻蜓点水”是人性使然还是行业通病,我也解释不清楚。反正家长就要分数、就要升学率,至于方法先进不先进,科学不科学没人理睬。
今天下午我们区校级以上领导冒着烈日酷暑,到经纬小学参加了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兼附属小学校长的教育专家于伟教授的讲座。题目是“率性教育”。至于理论我就不详细说了。
于教授开始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儿子考上985大学,但是从大学开始她儿子整月整月不学习,教授特意强调不是整天是整月。就是说除了要考试那几天整宿不睡觉,突击复习应考以外,其余时间都是各种玩,对学习已完全丧失了兴趣。除了管家里要钱时打开手机和妈妈通一次电话,其余时间都关机,妈妈根本联系不上他。
他妈妈痛苦不堪,不知道儿子这是怎么啦?于是向于教授求助,于教授找她的儿子谈了。据他儿子讲:她妈从他3岁开始就看着他学这学那的,一直看了15年,一刻没放松,直到他考上大学这“噩梦”才结束。他早就厌倦了这种生活,他现在唯一愿望是能混下大学毕业证最好,得不到也无所谓。毕业后一定不从事她妈给他选的专业。总之对她妈妈十几年的付出没有感恩却充满了“怨恨”。因为他妈妈剥夺了他童年该有的快乐(现在开始恶补童年)。
于教授解释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从小喂的太多太饱,伤食了,现在不但啥也吃不进了,而且看见食物就想吐。出现这样情况的大学生不能说很多,但绝不是就这一个人吧?”
是呀!何止这一人,当下病垢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有的是。表现在大学生身上,其实病根却是在小学生时埋下的。家长万万没想到对孩子严看严守,换来的好成绩,在孩子大学以后,副作用却这么明显,这是绝大多数家长始料不及的。我引用文革时我们常听的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多深重,反抗就多激烈。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是以尊重为前提,以伤害为结束。而我们往往习惯尊重外人,伤害家人。认为孩子都必须按我的主观意志行事,取得我想要的结果,我才会满意。否则就焦虑、抱怨、愤恨。偏离我们的航线,措施就是强制执行,谈何尊重孩子天性?
02

现在专家谈教育谈幼儿教育、初等教育的居多。因为社会家长对高考前的教育专注程度已经到了顶峰造极的地步。我认为中等教育的优劣与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不是绝对的成正比关系。而是看他上大学以后,是否对学习及生活充满激情与梦想。如果这样的状态即使是上二本大学,今后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的。反之逃避、懈怠即使考上985又怎么样?如果不及时调整状态,今后生活也将一片灰暗。
一个强势的母亲往往是越活越悲凉的,儿子大了,他不会永远任你摆布,人一生能永远受摆布的人只有自己。而有些人就不愿意严格要求自己,总想严格要求她周围的人。那天在《瓦尔登湖》书中看到一句话:传教容易,做圣徒难。我把它解释一下就是:说别人容易,做好自己难。
如果我们无论在社会还是家庭都能做到,少要求别人,多要求自己,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社会、这家庭想不和谐都难?如果反过来做,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诶呦妈呀!不用我说,设想一下,就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然后于教授讲了好多小学生教育的方法策略,说的真的很好。但我感觉再好的方法,也得有高水平的人去实施。就让我这干了一辈子教育的人去实施这些策略,我都有为难情绪。不是有这样的话吗?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我们不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缺少的是把理念转化成教育行为的人。
俗话说:教的曲唱不得。李谷一唱的好,听几遍她演唱歌曲,你张嘴学唱,就能和人家唱的一样吗?显然不能。所以说,当个 好家长、当个好老师、当个好歌唱家,都必须长时间下大工夫的。不是听听讲座、学学方法那么简单就能完成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