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展示的线路有所不同。相比于碧蓝滨海的唯美,此线路更多了醇厚隽永的味道。因这里曾聚集生活着中国最后一批大师,还有一位性感卓绝的女神,以及一位日后几成女王的……女人。
这是一片有故事的老街。
这是一片有底色的旧巷。
在这些街巷穿行,一边跑,一边听TA们讲些五颜六色的往事,或许会让“好这一口儿”的您,脚步更轻快、青春又回来。
【照例先介绍一下路线】
区域:福山路、福山支路、鱼山路、金口一路、二路、三路、海洋大学(含八关山路)、红岛路、大学路、黄县路、黄县支路、恒山路、华山路、龙江路等。在其间环绕穿插。
起点:海洋大学位于大学路上的二校门
终点:海洋大学位于鱼山路上的正门
跑步段:从西校门进入海洋大学,穿过部分校区从红岛路东侧五校门出——沿红岛路右转进入福山路——沿福山路下行直至福山支路交口——左转进入福山支路,沿东段支路环绕后回折进西段支路——沿福山支路至小鱼山公园北门——翻越小鱼山至南门——右转沿鱼山路上行至金口一路路口——左转沿一路至金口二路交口——右转沿二路至金口三路交口——左转沿三路上行至鱼山路交口——沿右前方鱼山路分支兜转至鱼山路主路即海洋大学正门口——穿行海洋大学(八关山路及雕像园)至红道路第四校门——左转沿红岛路至大学路交口——左转沿大学路下行至黄县路交口——右转沿黄县路至恒山路交口——右转沿恒山路上行至龙山路交口——左转沿龙江路至迎宾馆(德国总督楼旧址)——右转穿越总督楼自怡堡酒店出,进入华山路至龙江路交口——右转沿龙江路下行至黄县支路交口,进入黄县支路——沿支路至黄县路交口——右转沿黄县路至龙口交口——右转沿龙口至张店路交口——右转沿张店路至龙华路交口——右转沿龙华路至龙江路交口——右转沿龙江路下行至黄县路交口——左转沿黄县路进入右侧无名支路——沿支路至大学路交口——右转沿大学路至龙口路交口——左转拾阶上行进入鱼山路——沿鱼山路至海洋大学正门
总长:陆跑约9公里。(R9)
路况:垂直起伏程度大且多山路。平面弯曲程度大。路面有柏油路、石板路、碎石路(有幸遗留的极少的老青岛石板路,经岁月打磨的亲切动人,且所在路径多弯弯绕绕,如海螺的壳道一样,故得俗称“波螺油子”,如前图所示)。多数平整,少量路面破损。但无论平整还是破旧,都挺干净。
路线示意图
实跑轨迹图
你从漂亮的大学路开跑,故事就从一样漂亮的“她”开始。
时间往前推八十多年,民国。
在以闺秀静女著称的年代,她却是以性感惹火出名的大家闺秀、名门之后。
惹火,就惹祸。惹得一所大学差点散伙。
她叫俞珊,曾经是国立青岛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
图书馆管理员,神奇的职业。曾经做过图管员的有:老子,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毛泽东,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比尔·盖茨,华盛顿某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冼星海,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华罗庚,清华大学图书馆读管理员;莫言,解放军某部图书管理员。
然后还有将要说到的:沈从文,北京香山慈幼院图书管理员;李云鹤,后改名蓝苹,再后来改名江青,国立青岛大学图书管理员。
然后还有:扫地神僧,少林寺图书管理;擎天柱,塞伯坦星球图书管理员……
只是,一个图管员怎么可能性感呢?制服的诱惑?套袖、围裙、二饼眼镜,想想都败火。
嗯,对前面的大神们来说,图管员是封神之前的闭关;可是对俞珊来说,图管员是封神之后的消隐。
她的辉煌在此之前。
她是民国第一位话剧女演员,是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的“莎乐美”,是瞬间点燃上海滩,红透半边天的大明星。
需注意,她是第一个话剧“女”演员。在这之前,话剧女角都是男性反串,刚满二十的俞大美女不仅打破常规,更是一步到位、直达本垒。不过,与今天大多数脱星不同,人家真真是为艺术献身。
怎么判断是 “艺术性献身”还是“技术性献身”?
窃以为其一,必须确实是剧情需要。
王尔德的名著《莎乐美》本就要求女主角彻底裸露,身披薄纱翩翩起舞,还要其以呻吟的方式说话。为的就是在那个桥段里展示充满肉欲的性感之美。因此,俞珊必须脱。而且要有本钱脱,要真的有料。话剧嘛,现场表演,没法后期剪辑修图。
其二,整个作品在各个环节都是名家手笔、精工细作,且经过了时间的检验。
关于时间,到今天,对于该剧的津津乐道已跨越了近百年。
再来看各个环节。
原著王尔德,是个有名的歪果仁。
制作团队叫南国社。30年代上海滩的南国社,简单说,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
导演呢?是田汉。对,就是现在每晚七点都能听到的那位。
再看配角:金焰、陈凝秋、万赖天等,可翻译成濮存昕、陈道明、葛优。
舞台设计吴作人,后来的中央美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
配乐演奏冼星海,后来的……著名钢琴品牌。
当然,好酒好菜必须也得有够分量的品赏者。——大导陈开哥蒸馒头时一定也是这末想的。
万千拥趸之中,直接或间接、明里或暗里的膜拜者包括了徐志摩、梁实秋、徐悲鸿、沈从文、闻一多……他们明里或褒或贬,暗里无不钦羡于该剧呈现的美感和塑造的女神,以致于影响和改变了这一众大师先贤们的人生观和婚恋生活。
更加影响了俞的父亲。
“为艺术献身”是没错了,但是未经爸爸批准。后果很严重。
俞珊不是晶女郎。人家出身浙江绍兴俞氏家族,如同合肥张氏家族一样,或许是已经消失的最后一拨儿贵族。
俞的父亲叫俞大纯,不知道?不知道就对了,确实不大有名。没关系,往下看。
俞大纯的父亲叫俞明震,有名。晚清著名文人,官宦世家之后。
不以为然?好吧,他是周樟寿的老师……份量如何?还是不屑一顾?忘了说,周樟寿后来改名周树人。
这还没完。
俞明震的岳父,曾纪泽,曾纪泽的爷爷叫曾国潘。
俞明震的弟弟,俞明颐,继续做官,且也娶了曾国潘另一个曾孙女。
俞明震的妹妹,俞明诗,生了个儿子叫陈寅恪。
除了不太有名的长子俞大纯,俞明震还有一子一女。女儿叫俞大綵,嫁了个丈夫叫傅斯年;小儿子叫俞大维,后来做了台湾的“国防部长”。这个没啥,小庙大和尚而已。不过,他的亲家是蒋经国,蒋经国的父亲……
打住吧,若沿着这条线走下去,往前往后,算上世交和世仇,估计能连到月球。
好吧,这就是俞珊,一脱到底的名门闺秀。
自认丢光了那啥的俞大纯,登报威胁要与女儿断绝关系。
压力山大。
于是俞珊最终没能成为蝴蝶、阮玲玉。成了图书管理员。远离上海十里洋场的图管员。
然后,她把国立青岛大学变成了十里醋场。
在那里,就是现在我的隔壁,即将上演的好戏叫《八骏图》,演员阵容依旧星光灿烂,而剧情更加错综迷离,亦真亦幻。
启幕之前,大致说明一下新的背景舞台——国立青岛大学。
一战后,1922年,中国作为战胜国从德国手中收回青岛,并开放为商埠。当时的青岛属北洋政府直系势力范围,直系将领高恩洪是胶澳商埠的督办。此人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有远见,有能力,“尤于教育一端,锐意进行”。担任督办后,于1924年倾力倡办青岛大学,并带头捐资筹备。校址选在德占时期修建的俾斯麦兵营,就是今天的海洋大学小鱼山路正门内古朴厚重的大楼。为得此校址,高还与垂涎此兵营的北洋政府青岛驻军发生激烈争执。幸好吴佩孚出面,一锤定音,学之重更在兵先,非办学不可他用。于是私立青岛大学得以“开张”。
说到这里,必须对吴大帅表达一下个人微不足道的仰慕。吴佩孚,清末秀才,乱世枭雄。极擅用兵,而具民族气节。更重要的,逞武却不抑文,尤不以愚民自得。因为有高、吴乃至段祺瑞这样的“军阀”存在,才有了日后的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才有蔡元培的北京大学的存续。
顺便说一句,私立青岛大学首期招生,有个学生叫罗荣桓。
后来,因直奉大战,奉系流氓张宗昌占领山东,高恩洪去职,学校每况愈下直至停办。
至1928年,北伐胜利,南京国民政府筹办国立山东大学。但因济南选址困难,教育部长蒋梦麟及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提出迁址青岛,利用已停办的私立青岛大学校址,并干脆将筹备中的国立山东大学改名为国立青岛大学。后几经周折,终于1930年9月21日正式成立,首任校长是出身于北京大学的杨振声。
国立青岛大学效法当时的北京大学,倡导兼容并包,广邀精英贤达。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黄敬思、黄际遇、汤腾汉、任之恭等就是这样纷纷赴任。蔡元培、冯友兰、顾颉刚等也作为客座教授时来讲学。
以此阵容,可知国立青岛大学的份量和潜力。
办学之初,校长杨振声踌躇满志,诸名师相辅相成,学校蒸蒸日上。期间偶然发生的毕业证事件虽然闹出不小的风波,但也只是学校向好发展过程中的插曲。
但是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了,各地学潮风起云涌,学校必定成为风暴的中心。而学者型的校长杨振声一开始就站到了学潮的对立面,后来的宽容又导致失去南京政府的信任;虽有远见却难以调好眼前的矛盾,结果里外不是人。最终导致辞职以及学校被政府解散。
通过解散学校等手段解决学潮问题之后,1932年9月,南京政府将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命原教务主任赵太侔为校长。
再往后,1958年,山东大学一分为二,留下部分院系改称山东海洋学院(即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大部则迁去济南,即今天的山东大学。
《八骏图》上演于国立青岛大学时期及国立山东大学初期。
编剧沈从文。
导演杨振声,不过他只管找演员——那些个一线大咖们,一路自顾自演下去,倾情投入,完全不用导。
男主角共八位,领衔主演梁实秋、闻一多、赵太侔。皆为有妇之夫。另外,单身汉沈编剧亦难脱入戏之嫌。
女主角自然是常常穿黄色衣服的俞珊。
这一抹黄色,在同为女性的李云鹤看来,“着浅黄颜色袍子女人的身影”散发着诱人的“肉欲”,令男人喜欢,令女人艳羡。而在沈编剧看来,这朵黄花,“颜色黄澄澄的如金子”,但只瞥一眼身影,已“没有一句诗能说明阳光下那种一刹而逝的微妙感印”。
总之,“她出现在了整个草坪最需要一点黄色的地方”。
大戏就此上演。
剧情或是四个字:争风吃醋。
但是,学贯中西兼领风气之先的已婚大师们出手过招,既含蓄又生猛,既传统又新潮,既才华毕露又躲躲闪闪,既脱俗又难以免俗。其中,终有破釜沉舟者,携校长之威,成自己之美,不动声色而绝招频出,终获芳心,亦绝了一众老友们的念想,解脱了他们的纠结。
闻一多以诗著称,看一首他“在青岛时一阵情感激动下写出来的”《凭借》:
你凭着什么来和我相爱?
假使一旦你这样提出质问来,
我将答得很从容——我是不慌张的,
“凭着妒忌,至大无伦的妒忌!”
真的,你喝茶时,我会仇视那杯子,
每次你说那片云彩多美,
每次,
你不知道我的心便在那里恶骂:
“怎么?难道我还不如他?”
俺不懂诗,尤其是新诗,只是从旁观者看来,确实很“激动”,也绝无含蓄。
不知它表白的对象感受如何。这样的文字想来应是私下传递的感情,恐不会大肆传播。若不是有知情者公布出来,旁人无法知晓。
梁实秋知情。
梁大师,功力深厚,英华内敛,凡事主张皆宜有所节制。但因此也许是该剧中最纠结的那一位。明明与俞珊最有渊源并关怀备至,却总是有意无意的撇清和辩解,甚至有爆料别人的情书来转移视线之嫌。——这首并未明确对象的情诗正是他对外公布的。虽然如此,梁大师却不知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比闻大师走的更远。
“梁实秋已不‘古典’了,全为一个女人的原因。”这是沈编剧的话。
“别人”还包括远在上海的徐志摩。
徐也曾为莎乐美公主神魂颠倒,甚至为此与二妻陆小曼龌龊不断。现在虽然失去了近水楼台的便利,却似乎仍热衷于一旁的窥伺并不吝说几句风凉话:“梁实秋也有不少丑态,想起来还算咱们露脸,至少不曾闹出什么话柄。夫人!你的大度是最可佩服的”。——这便是他给陆小曼信中说的话。
说到这里,不妨继续一下连连看的游戏,既然连到了徐君,免不了也翻翻看。
常常“露脸”的徐诗人太有名了,与之间或相关的林徽因、梁思成、陆小曼也都太有名了。只有与之一直密切相关的张幼仪,仿佛处于庞大树荫下的落叶,很少被提及和关注。不过,也许同样由于他们的衬托,张幼仪成就了圣贤一般的存在。
张幼仪,大名张嘉玢。被乡镇企业家的儿子徐志摩认定是“乡下土包子”的她,出身于大上海的新派大家、名门望族。
如同俞家,张家也是人才鼎盛。张幼仪的二哥张嘉森(张君劢)先后留学日本、德国,日后成为一个党派的创始人。四哥张嘉璈(张公权)更有名,金融家,被称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
受兄长影响,大家闺秀张幼仪既恪守传统妇德,又渴望新知,并得以进入新式学堂学习。此后若能持久接受新式教育,而不是在15岁就嫁给徐、并一直被“圈”在笃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徐家合院里,——如果不是这样,她多半也会成为和林徽因一样领风气之先的才女。——但是,即使这样半生为徐所累,其后来的成就仍然令人侧目。
在离婚后那些“沉默的坚强的过她的岁月”中,张幼仪重拾幼学,并自修西语;不辞从头学习新知,重新学习、融入社会。后来投身商界,做过上海滩著名服装品牌“云裳”的总经理,还做过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均有声有色,成绩斐然。她先后定居德国、上海、香港,于港曾再婚,与苏姓夫君相亲相守二十年。夫去世后随子赴美定居,于1988年安逝于纽约。
再来看徐,新潮、反传统的行事风格是比其文字作品更著名的标签。惟其如此,却既不能独立于旧家族的援助之外,亦不敢忤父母包办之意。全部的决绝和抗争只是把所有对于“旧”的恶意和愚弄对准日后即便离了婚仍然代其赡养父母、乃至代其供养遗孀的那个乡下土包子;其间,又常常藉着对于“新”的倾情赞美和诗意颂扬,有意无意的忽略那段光辉人生和幽暗人性中令人无法直视的某个侧面。
彼时,怀了第二个孩子彼得的张幼仪仍然同意了徐的离婚要求。此后独自生产抚育。因为生活拮据、缺少医药,彼得两岁多不幸夭折。这期间,徐君致力于向林陆两位连续发起的爱情攻势,无暇顾及因追随他而赴欧、被弃后无颜回国的张。
直到获悉彼得死亡,徐君终于毅然赶往德国。如同亡妻之于汪处厚,彼得的死让徐的另一种情感终于得到抒发和展示。他一边流着泪一边写下充满父爱的《我的彼得》:“……我手捧着那收存你遗灰的锡瓶……把一个小花圈挂在你的门前——那时间我,你的父亲,觉着,心里有一个尖锐的刺痛。”
这篇日后被奉为经典的悼文确实感动了很多人,想必也是作为父亲的由衷之情。只是当张幼仪直到晚年才听说这些话的时候,却叹道:“他写这篇文章的口气,倒像是个非常关心家庭又有责任感的人。可是啊,从他的行为来判断,我不觉得他担心我们的钱够不够花,还是我们要怎么过活这些事情。你晓得,文人就是这德行。”
嗯,文人的德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下面来看看他们火焰的那一面。
回到《八骏图》,欢迎真正的主角、男一号赵太侔出场。
侔,“与……齐等”的意思,比如功侔鲁壁。又有“谋求”的意思,如古语有云:“贤人之处乱世也,知道之不可行,则沉抑以辟罚,静默以侔免”。
赵太侔与闻一多是早年一同留美的同学,主修戏剧。与梁实秋也是老朋友。在梁看来,赵是“一个整天不说话的人”,但也是“衷肠热烈的人,年轻时曾经参加革命,掷过炸弹,以后变得韬光养晦沉默寡言了”。
赵在国外曾参与排演多部戏剧,均获成功,轰动一时。回国初期还创办了山东实验剧院,亦颇受欢迎,培养过一些学生,包括日后成名的京剧大师赵荣琛,也包括李云鹤。
1930年,冯蒋中原大战爆发,山东实验剧院无法持续。正值国立青岛大学成立,赵遂赴青,先后出任文学院教授、教务长。
此时,赵已有妻室儿子。
也正是此时,赵加入到俞珊的追求者行列。并成为最终的突围者。
如何突围?
讷于言,而敏于行。
所谓“谋求”,或可解释为,心中有谱,孜孜以求。——静默止于空言,而一切见行动。
当其他同样已婚的大师们还在或写情书逞文字之能、或欲说还羞进退踯躅时,赵大师与原配离婚了。
这或可算作破釜沉舟。
接下来还有英雄救美。
确切的讲是英雄救舅。
黄敬,又名俞启威,俞珊的弟弟,也是当时的地下党、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长,1949年后的天津市首任市长。
“九一八”事变后,黄敬因领导学潮被捕入狱,命悬一线。俞珊姐弟情深,却力不从心,美人陷于危难无助的境地。
危机也是机。
即将走马上任的赵校长当仁不让,再一次表现出超强的行动力。关键时刻亲赴省城,多方奔走疏通,历尽艰辛,终于成功将黄救出并赠予旅费密送出青。
接下来……
大师们都可以洗洗睡了。
很快,年龄相差19岁的俞小姐与赵先生喜结良缘,有情人终成眷属。
八骏嘶鸣,终于一骑绝尘。
沈编剧多年后为该剧补充的落幕致辞也许可以代表很多人的心声:
“我不羡慕神仙,因为我是个凡人……我在移动云影下,做了些年轻人所能做的梦。我明白我这颗心在情分取予得失上,受得住人的冷淡糟蹋,也载得起来忘我狂欢。我试重新询问我自己:什么人能在我生命中如一条虹,一粒星子,在记忆中永远忘不了?应当有那么一个人。”
对于沈编剧,这个人叫张兆和,不再有犹疑。
附——参考及推荐阅读:
《民国胭脂和她们的时代》 ,庄莹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6
《宋家客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宋以朗著,花城出版社,2015.4
《民国红粉》,张耀杰著,新星出版社,2014.12
《一生恰如三月花》,王道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8
《记忆常新》,石湾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