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对仗和英文的couplet
在中文诗中,既然字数差不多,为什么偏偏是五言诗和七言诗大行其道,几乎一统天下,并且长治久安,四言诗和六言诗却很受冷落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关乎中国古诗在美学追求上的一个特殊指标:对称。
再没有一种语言能像古汉语这样把对称性做到极致。
这是全部唐诗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全部唐诗最值得骄傲的成就。
修辞上的对称性,叫作对偶,或者对仗,其实并不是古汉语独有的,只不过中文读音有四声系统,而那些没有四声系统,更不是单字单音的语言,很难构成中文里边那种严丝合缝的对仗。
比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最后两句自成一体,单独押韵,用作压轴的警句。
这就是英语诗歌的典型对仗句,叫作couplet,既对仗,又押韵。
莎翁诗里很有名的那首 “我怎能将你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最后两句是这样的: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只要人还能呼吸,眼睛还能看得见,
这首诗就不会消亡,使你万世流芳。
这两句诗写得非常规矩,但即便规矩到这种程度,让我们中国人来看的话,只会觉得它们有点像是中文修辞里的排比句,但如果要说它们对仗,实在太牵强了。
对比起来,汉语在修辞上可以达到的对称性,就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种音节、字数、意象甚至色彩上的完美对仗,是任何语言都无法企及的。
古代诗人虽然基本不学外语,不搞比较文学研究,但在不断探索表达极限的努力当中,却把对称之美推向极致。
通过跟英文诗歌的对比,你也能有更深的体会。中国文学史上的这一大步,就是由唐朝诗人完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