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675256/f1ef4ae06bb50d0e.jpg)
——觉察、了解,然后停止这样做,就会切断循环往复的轮回。
——除非家里老人比较开明,能与时俱进、接受新观念,不然,不要期待改变老人,他们的价值观已经根深蒂固。
我们能做到得最好的,就是自己不受影响。
——我热爱真相,而且以它当下的样貌来爱它,丝毫不受任何幻象摆布。
——我们可以减少对孩子的期待,多些尊重。有了尊重,也就有了界限。
——其实我们渴望的是对方的认可,期待被对方看见,而这份最初的渴望和期待来自父母。
多少次我们对父母有同样的渴望和期待,但绝不大多数时候这样的期待总是落空,于是,我们出发去寻找他人的认可和看见。
——期待必然伴随失落,还有最初不被父母看见的恐惧。
于是在最亲密的关系里,当对方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时,就会激起我们最深的恐惧,关系越亲密,我们投射的感受越深。
——期待就是欺骗,期待就是越界,期待过度就是操控。
——我的期待只与我自己有关。
——能滋养彼此关系的,应该是爱而非期待。
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停止期待,其实就是开始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
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时,就不会在关系中投射你的期待了。
若不再期待,你就自由了。
——我总在想,若父母不能成为孩子放松的港湾,不能允许孩子做自己,给予孩子理解,让孩子活在对生活的恐惧中,那么孩子极有可能会感到绝望,选择关闭自己的感受,放弃自己的梦想,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请教会我们的孩子生活,而不是生存。
——允许孩子活成他们自己。
他们或许会跌倒,或许会走错路,但我们会给予他们陪伴。
——由于先有“都是因为我”的心理魔咒,那么出于防备,你就会发动攻击,找出“都是因为你”的各种理由。
防备即攻击,没有防备就没有攻击。
接触这个魔咒的秘密就在于学会问题归属。
归属好问题区,清楚了界限,我们就可以做到没有防备、没有攻击、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地沟通。
沟通的本质不在于好坏对错,而在于沟通双方愿意坦陈自己和尊重对方,共同面对当下的真相,寻求帮助或给予帮助。
——做真实的父母,如果父母带着情绪倾听孩子,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的能量状况,父母不表达不代表孩子不知道。
——父母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去成长或疗愈,而不是让孩子承担压抑的情绪或伤痛,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人与人之间会有那么多纷争,就是因为各自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并不是对方,而是被我们涂上颜色的对方。
——分离焦虑来自妈妈,而非孩子。
——给的背后是匮乏。
——父母给得再多,不是孩子需要的,其实等于没有给。
——在关系中要带着觉察和觉知。
真真切切地去看,看自己、看生命、看他人。
看到投射,收回投射,自己处理自己的部分,才能真正地陪伴对方。
——界限的守护,需要信任。
——我现在感受到的是表扬和批评一样大的压力,甚至表扬压力更大。
因为被批评会自我反省和申诉,而表扬别人,被打压的自己就很憋屈。
——一生这么长,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是来自家庭的能量。
学校解决的只是社会的需求,家庭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我猛然发现,孩子不属于我,她属于这个时代,她有着自己的应对方法,不论我是否认同,那就是她。我必须学习去接受。
——与其说孩子需要抗挫能力,不如说父母更需要。
孩子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脆弱,很多事情其实他们是有能力去面对的,比起所谓挫折,孩子们可能更担心的是父母的情绪问题。
——我们的孩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成长是他们的必然,智慧是他们的本有。
——不纠结穷养和富养,就自然养。大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孩子就过什么样的生活。
——身为父母,在内怀有信任与尊重,是养育孩子的最好土壤;在外给予高品质的陪伴,是孩子充满安全感的港湾。
无条件养育是最好的抗挫折教育,爱是最好的抗挫折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