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学习了两位老师共读课程,分别是黄小海和陈雪娟老师。共读篇目分别是第2、3、4、5、38、39、40篇文章。关键词:每一名、人、生成、探究力、创造力、协作力、项目式学习。
1.课堂上每一名学生要成长,最好的路径就是参与和投入。
课堂是学生与老师交流的场所,我常常在反思,为什们我们的孩子喜欢一对一地辅导?习惯于面批?以至于老师们逐渐疲惫,精力耗尽,用无止境的课后服务时间来弥补成绩的缺失。今天共读后,恍然领悟到,每节课孩子们的参与度到底有多少,这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多少?
什么是参与和投入?常常会要求学生上课要记录笔记,这算是参与吗?很多情况下,要求学生做笔记,哪怕说“这很重要,会考”,有的还是无动于衷,提不起兴趣。
参与,不是只看是否参与书写,而是在于是否“参与思考”?如何知道思考与否呢?随机挑人是最公平的,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就可以帮助我们实现。
投入,如何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投入呢?我们需要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肯定和鼓励他们,包容他们的错误。所以需要教师把核心知识点设置成具有讨论或思考的题目,再借助反馈作答实现。
课堂上,我们只有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和投入,教育才有可持续性,也能解放教师的课后时间,而这部分时间可以用于休息,也可以用于设计更多有价值的课堂活动,我们和学生都需要在螺旋中发展。
2.鼓励、发展小C创造力
陈雪娟老师分享,米切尔雷斯尼克把创造力分为大C创造力和小C创造力,而每一个新的想法和做法都可以是小C创造力。因此每个人都拥有小C创造力,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发挥出自身全部的创造性潜能。
日常中,教师要如何帮助学生发展小C创造力?
陈雪娟老师表示:课堂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项目式学习或者微项目式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力、创造力和协作力。因为在感兴趣的事情中获得肯定,体验满足,会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开垦一座花园,提供适宜的环境,慢慢把他们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化被动为主动。
我想到了嘟宝的绘画做作品。有次要求要画草间弥生的作品,圆点婆婆。
图1:圆点婆婆作品 图2:嘟宝“蹦蹦跳的小南瓜”作品如图1,圆点婆婆的世界里,所有东西都是带“”点“的,满身点点的南瓜,安静地放在桌子上。
即便跟着视频学,嘟嘟还是没有一模一样,我当时没有干涉他。在涂完颜色后,他又突发奇想,在南瓜上面画了好多点点,我当时已经有点生气了,因为他和视频中的教学画得相差很大,还加了这么多小点点,是不是捣乱呢?在作品上传解说时,嘟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前有个小南瓜,住在云朵上,它蹦蹦跳跳差点从云上掉下来。雨滴宝宝也蹦蹦跳,差点砸到南瓜的屁股上。
听完他的想法,我从原先的生气和不解,瞬间破防,被他的有趣解说逗笑了。
在这个小故事中,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小C创造力,在绘画过程中,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更改画面布局,还编了故事情节,如果不是因为自己长期从事教育行业,忍住没有发火,作为普通家长,可能在陪伴过程中,我会忍不住阻止他的“捣乱”,也许这幅“蹦蹦跳跳的小南瓜”作品就不会出现了。
所以鼓励和发展孩子们的小C创造力,还需要我们的爱、支持和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