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历史有意思民国烟雨梦
林徽因:最贫困潦倒的时候卧病五年完成中国建筑史,她的人生不是粉红

林徽因:最贫困潦倒的时候卧病五年完成中国建筑史,她的人生不是粉红

作者: e32dfd8a561d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22:09 被阅读69次

    今天想聊聊一位已经过世的老仙女。

    老太多年前偶然关注她,万万没想到现在她被包装成一个小资、绿茶、女神的代表☟☟

    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冰心笔下《太太的客厅》、写给徐志摩的《人间四月天》(其实是写给儿子梁从诫的),沉溺在爱情、文艺和小清新的生活中,被北平一众青年才俊众星捧月。

    这才是九亿少女的梦,对不?(别以为老太不知道)

    但是,这并不是“民国第一女神”的本真面目,至少不是她的老朋友、同事、亲人、后辈所了解到的林徽因。

    港真,如果林徽因知道现在人们把她奉为“女神”,说不定会喊MMP~~~~

    虽然她外形出色,但此人天生丽质却易自弃,对自己的外表相当有自知之明而且不留恋。她50岁上下的时候,去参与第二届文代会,忠实老迷弟萧乾一看到她直呼“小姐”,林徽因马上打趣道:“都老太婆了,还小姐哪。”

    这比现在在玻尿酸、肉毒杆菌和粉红超短裙中流连忘返死不肯老的一众女星,不知豁达多少倍了~

    其实林徽因的偶像包袱不重,也不在意女性间的比美,她一生所追求的东西说不定很多人理解不来,因为她追求的东西不是爱情、不是儿女,也不是幸福。

    有一回,哲学家金岳霖去梁思成夫妇家拜访,偶有灵感,做了一个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林美人当场就表示伐开心:“什么美不美人的,仿佛女人就没有什么事做似的,我还有很多事要做呢……”

    那么林徽因需要做什么事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林徽因是位建筑学家。

    是一个行走于中国荒山野岭测量古建筑、蜗居云南的偏僻农村李庄整理中国建筑史、为了保护老北京城墙奔走疾呼的建筑学家。

    在16岁的时候,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遍访欧洲大陆,就是在那个奇妙的旅途中她第一次萌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就连后来成为中国建筑学家的梁思成,当初也是被她带进坑的。

    当时他们两小无猜,梁思成问林徽因出国留学想读什么专业,林微微一笑,朱唇轻启:“architecture”(求此处梁小青铜心理阴影面积)

    后来在林老司机的谆(bu)谆(ting)教(xi)导(nao)下,两人手拉手一起去宾夕法尼亚大学钻研去了。 

    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人把建筑当一回事,没有任何的文字记录和文献书籍,国人压根没从艺术和科学的角度去看待建筑。可以说林徽因是中国建筑研究第一人。

    然而林老司机的抱负不止于此: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应该有一场运动,去向中国人展示西方人在艺术、文学、音乐、戏剧上的成就,但是绝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

    学建筑是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游访欧洲期间萌生的念头,她认为建筑是把技术和艺术完美融合的学科,非常合她的胃口。

    不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宾夕法尼亚,林老司机遇到了一个世纪难题→-→建筑系不招女生……

    理由是建筑系学生经常要通宵画图,女学生没人陪着不方便。

    但不知道林老司机用了什么方法,在她毕业那一年,已经从美术专业学生,成功跨界成为是建筑系的助教➷

    就 是 有 这 种 操 作!

    当时的宾大建筑系,每周光上课时间就40小时,相当于一天要上8小时课,这还不算课外大量的绘图练习,可想而知林徽因付出了多大的心血。

    其实在徐志摩戏分挺多的那段时光,他就对林徽因科普了一堆雪莱、济慈等文学巨匠的作品,林对这方面也兴趣斐然,但她最终没有选择在舒服的房间里动动笔杆子就收获名利的生活,而是需要大量田野考察、餐风露宿的建筑学。

    如果没有真切的热爱,怎么可能去当这种抖M体质!

    田野调查考察古建筑是一项非常严谨、透支大量体力的实证工作法。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乡村,卫生条件差到突破极限↓↓↓↓↓↓↓

    厕所里爬满了蛆,旅店的床上全是虱子,大毒日下走了老远好不容易看到口井,井水捞上来发现全是寄生虫和牲口的粪便。

    林徽因、梁思成他们常常花了好几天赶路,在泥泞上跑了五十多公里,到现场只看到一堆辣鸡。

    但是在日本入侵前,他们还是完成了河北、江西等地的考察,发现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古建筑,并做了详尽的记录,为后面中国建筑研究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石,也成功阻止了日本建筑界妄称“中国唐代的建筑只有日本才有”的企图。

    林徽因工作中▼

    她和梁思成经过数年潜心研究古建筑,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论文和专著。梁思成还说,许多文章中“画龙点睛”之笔,都是林徽因点上去的。

    这些点睛之笔不是依靠那点写写随笔和杂记诗的文艺细胞,而是扎实的专业基础+文笔功底结合的完美平衡。

    林徽因就这种写法提过一个新颖的概念——“建筑意”,这应该是她运用专业知识研究建筑业最精辟的思想了。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那里面还有超出诗、画以外的“意”存在。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影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 

     

    当时中国正值四分五裂之际,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一边是惨淡的现实,一边是古典的大美,也许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令林徽因的文笔有种厚重的诗意。

    很快,战争就来了。

    当时,林徽因的肺病已经非常严重,医生嘱咐她要静养,但警告白警告,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毅然放弃北平舒适的家,和一群难民踏上了逃难大后方的征途,在“鸟不生蛋”的云南偏僻山村李庄一直待到抗战结束。

    李健吾听说她的事后,曾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

    抗战时期的李庄绝不是什么世外桃源,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药物,农耕火种,死生由命。晚上点一盏菜籽油灯就和今天烛光晚餐一样奢侈,荒凉到连日本飞机都不愿轰炸。

    加上潮湿的气候,林徽因刚一到李庄就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经常高烧不退,夜晚盗汗弄湿几十条毛巾。

    但就在那样的情况下,林老司机依旧没有放弃CARRY全场。

    她在病榻上读大量的书籍,《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元朝宫室》、《印度之旅》……并且和梁思成一道,每晚就着一盏昏暗的菜籽油灯,完成了第一部中国建筑史。

     在身体的病痛和无休止的家务活缝隙,林徽因想的居然不是如何改善生活条件,而是建筑、中国古建筑、中国新建筑。

    据女儿林再冰回忆,林徽因当时甚至还在考虑抗战胜利后中国该怎么建设,提过近年流行起来的“廉租房”等建议,她的胸襟和远见绝不是只乐于接受她光鲜、舒服的一面的世人所能企及的。

    有一次梁从诫问她,如果日本人攻打到李庄那怎么办。林徽因说:“我们家门外不就有条扬子江吗?”并说:“真到那个时候,就顾不上你了。”当妈的都知道,能说出这样的话多不容易。

    在这期间,她从小带大的弟弟林恒,在一次空战中牺牲了。那个时候中国空军的装备非常简陋,和日本作战真的和送死没什么区别。林徽因为弟弟写了一首悼诗——

    “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

    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这样一位饱含民族大义的人,实在不应该成为小情小爱小清新们一厢情愿代入的对象,现在盛传的什么“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华丽语录绝不是出自林徽因之口,喜欢看安意如风格传记的洗洗睡吧。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做了两件事,足以证明她内心对大义、大美的坚持和强势。一是抢救中国快失传的艺术景泰蓝——“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这一代失传。” 

    当时的林徽因已身处肺结核晚期,肺部布满空洞,结核菌转移到了肾和肠,每天只能吃二两饭不到。

    另一件事,就是指着北京市长吴晗劈头臭骂:“你们今天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假古董!”(当时北京正在大规模拆除古建筑)

    老太觉得,林徽因心中有一种大写的爱。这让她大气、正义、不拘泥于小格局。她对事业和祖国的感情远胜于许多人。由于她当时的环境和个人阅历,让她和伙伴们置身于口水尖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饭后谈资,但这并非她和他们的全部人生。在讨厌他们之前,不要一知半解就妄下结论,在喜欢他们之前,不要主观臆想就自我陶醉。

    每个人在看待别人时,都应保有一份尊重。而最好的尊重,就是去完整地了解他人。

    这里插播一个横炮,看完也许你会对林徽因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新中国成立后,林梁两人都受到重用,在清华大学任职。有一年,他们的女儿梁再冰高考落榜清华,林徽因大感差异,跑去查分,一查发现女儿果然是差了几分没达标……

    然后林徽因就回家了。

    没错,就这么走。此处无转折。(当时林徽因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1955年3月31日晚,躺在医院加护病床的林徽因突然醒来:“我想和思成说几句话。”旁边的小护士说:“现在深夜,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

    当晚,林徽因去世。

    个个连环,永打不开/生是个结,又是个结/死的实在/一朵云彩。

    一根绳索,永远牵住/生是张风筝,难得飘远/死是江雾,迷茫飞去。

    长条旅程,永在中途/生是串脚步,泥般沉重,——死是尽处,不再辛苦。

    一曲溪涧,日夜流水/生是种奔逝,永在离别!

    死只一回,

    它是安慰。

                       ——林徽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林徽因:最贫困潦倒的时候卧病五年完成中国建筑史,她的人生不是粉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hh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