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红楼梦》black—box 1
《红楼梦》点评13-3:“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清朝社

《红楼梦》点评13-3:“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清朝社

作者: 王科丁 | 来源:发表于2022-07-28 08:24 被阅读0次

    点评十三:“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清朝社会状况的缩影

    (红楼梦场景陈设系列之三)

    按:本篇写于《石头记》开篇第一回“当日地陷东南……”至“……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处,主要阐述作者对“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命名的初衷和作者对清朝时期社会状况的思考。

    三、糊涂庙——清朝上层建筑的弊病

    葫芦庙谐音“糊涂庙”。“庙”本义为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庙作为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子的俗称。现代一般称佛教寺院为寺,称道教及民间宗教建筑为庙。由于庙宇所供奉的神灵,人们认为他们的职责是管理一方山河水土上的万物,只要认真供奉,均可得到他们的庇佑。以此原因,庙又借指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即是此义。

    从本义上来讲,此庙糊涂了,也就是庙里供奉的神灵不管事了。此庙的糊涂之处,比如糊涂庙烧后,小沙弥变成了门子,在第四回引导贾雨村乱判葫芦案,糊涂的根源就在护官符上;再比如贾雨村考求功名之前,也是住在这糊涂庙里,后来的乱判葫芦案,虽然没有恩将仇报,但至少是过河拆桥,亦是糊涂至深。从借指的含义上来讲,说的是清朝朝堂里的官员们糊涂了,从而导致了清朝社会的混乱。此庙的糊涂之处,比如曹家因亏空银两被革职抄家,当然这些银两一部分的确是因自身排场过大而耗费,但多数是被康熙南巡和其他的官员搜刮了去。就像甲借给乙一笔钱,钱却被甲给花掉了,乙相当于没有借到钱反而欠了账。

    朝堂,即是哲学范畴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马克思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一定社会的基础是该社会的经济关系的体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亦即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产生、什么样的性质及是否应当变革。

    在《红楼梦》的作者看来,以“势利”为主导人生观、价值观的清朝生产力,产生了到处是“人情”关系的清朝生产关系,以“势利”为核心、以“人情”为表现形式的清朝经济基础,必然产生糊涂的清朝上层建筑。这是当时的社会状况,也是反复实践得出的社会规律,若此论不成立,则任何区域、任何团体均无需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亦无需进行改革。

    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必须进行变革,否则将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而清朝的社会状况却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适应的,那么作者理想化的想法是:一把火把“势利街”“人情巷”“糊涂庙”都烧掉。

    当然,《红楼梦》作者创作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没有传入中国。但从作者对此情节的构思上来看,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变革的方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罢了。而这一把火,以“糊涂庙”的本义来讲,却也有很深的寓意,待后文再讲。

    (完,水木森【水目人曾】)

    13-5:官场现形记故事《羊皮褂》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点评13-3:“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清朝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it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