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345732/e04b0a75c645fa6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345732/aa618894b3cf7739.jpg)
绪论三、湘学的发展轨迹
从总体的发展情况来看,湘学可以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1.古湘学时期:屈贾开宗,柳刘嗣响
在湘学史上,最早以独立的区域学术形态活跃于中华学术界,并获得相关命名的是南宋胡氏父子和张栻,胡、张创建的儒家学派被朱子之门称为“湖湘学”和“湖南学”,这当然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重大演变与转型的成果之一。然而湖湘学绝不是越世空谈,突兀而来。我们认为,从先秦到北宋的漫长的历史时期,湖南文坛的著述具有湖湘地域学术意义,故称之为古湘学。
屈、贾各自以其精妙绝伦的文学作品开启湖南文风,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屈贾诗赋作品中的学术内核,以后后世之儒特别是湘学代表人物对其蔚然成风的探索则不大容易引起注意。如屈原《天问》对天地、自然、社会、历史提出了一系列充满怀疑与求索精神的质问,后来王船山《楚辞通释》,再后来许多湘籍学人就对此作了深入而充分的学术探讨。
魏晋六朝时期的古湘学主要表现在史地学方面,史地学著作成批涌现,史地学学者亦辉耀史册,这是秦汉时代湖南学术界尚未有过的现象。
邓粲著有《晋纪》十一卷记述西晋历史,《元明纪》十卷记载王敦叛乱、败亡以及长沙之战等史事,他还著有《晋阳秋》三十二卷。这三种著作都见于《隋书·经籍志》,可惜在隋唐后即已佚散。此外,还有晋张方撰《楚国先贤传赞》十二卷,晋刘彧撰《长沙耆旧传赞》三卷,三国吴张胜撰《桂阳先贤画赞》一卷等等,这些著作除片断散见于《三国志》裴松之注中,都已失传。
此外,这段时期还有一批有关湖南地理的著述,著者或为湘人,或为外籍人士,或籍贯不详,或佚名,较著者有罗含《湘中记》、徐灵期《南岳记》、杨元凤《桂阳记》、郭仲产《湘州记》等。
及至唐代,柳宗元、刘禹锡相继流寓湖南,两人都在湘山楚水之间生活达十年之久。柳宗元远绍屈原《天问》撰写《天对》,宣扬“天人不相预”的天道观。刘禹锡诵读了友人之作后,特地写了《天论》,亦认为天道和人道是有区别的,更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思想,带有突出的理性主义理论特征。对此,朱汉民认为: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唐宋转型”以来,在湖南从事学术研究与传播并产生了重大影响者,就要从胡、张的湖湘学上溯至北宋的周濂溪,并由周濂溪上溯至晚唐的柳宗元。柳宗元——周敦颐——胡、张构成的湖湘学术脉络,能够展现唐中叶以来中国学术文化演变发展的基本进程与发展脉络,即晚唐的儒学复兴(柳宗元)、北宋的新儒学奠基(周敦颐)、南宋的新儒学集大成者(胡宏、张栻)。
此外,唐代的类书,湖南作者已大放异彩。寓居潭州的朱遵度曾辑《群书丽藻》共一千卷,可惜已佚。长沙欧阳询编修的《艺文类聚》一百卷,百余万言,保存了隋唐以前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整理、校勘、辑佚古籍,均具有重要价值。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