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杨鹏校订本)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恒自然。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文:张慧姝
00 前言
庄子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以及孔子的“君子不器”,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无用”也是“大用”,“不器”也是“君子”。但其实,这两句话,均有相应的语境,断章取义的为己所用,是我们常做的事情。不过,这两句确实容易产生误解,又有些玄虚而无落脚之处,相比之下,老子的“道德物器”四字人生观简洁而又深刻。
01 何谓“道”、何谓“德”、何谓“道德”
“道”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运行在宇宙之中天地之间万物之内,是最深层最本源的存在。“道”是属于本体界的。“道”是独立而不改的,“道”的本质属性:创生和平衡。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是根源,是本体,“德”就是“道”的规律与属性,表现为蓄养万物的一种能量,养育万物、养育众生。
“道生之,德蓄之”,“道”与“德”的尊贵就在于创生万物,滋养万物,既是创造者,又是牧养者,生之、蓄之、长之、亭之(安定)、毒之(监督治理)、养之、覆之(庇护)。创生万物却不据为己有、造就万物却不自恃己功、滋养万物却不任意宰割,这是天地之间最为尊贵、至善之德。
就如同“上帝按祂的形象样式造人”一般,天道赋予每个人“独立而不改”的内心之光;就如同“上帝将生气吹在亚当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一般,天道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按放在每一个人内心之中,让其成为天道的使者。因此,尊道而贵德,是人之本性,自在人心深处。“万物尊道而贵德,夫莫之爵而恒自然”。
不同于老子的“道”和“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讲的“道德”,指向的是“人伦秩序”。最少的德是干预、不包容,最大的德是不干预而包容(刘军宁),让万物让民众顺其本性自由发展。大道容众,大德容下。道德不需要示范,不需要引导。道德从来都不是要求别人的工具,而是自我约束的戒律。
刘军宁老师在《天堂茶话》中引用胡适的一段话,很入木地描绘了道德源自本心而非说教,以及过多说教导致的假冒伪善遍存的现象:“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人人都争当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都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02 器用人生
道与德最终的落脚点,是要成器,成为别人的工具,对别人有用,对社会有用,才能有所成就,价值有所体现。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社会之中。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自我价值有所体现,也就是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高一层“自我实现动机”。
“成器”的说法,似乎有“物化”人的嫌疑,人的自尊心暗暗作祟,隐隐产生一种不适感。不过,“成器”这一比喻的要点不在于“物化”,而在于“有用”,成为“有用”的具体有形的“物”或“器”,也可以成为“有用”的抽象无形的非物质文化产品。
道德经第81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在利他的过程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越被需要,越有价值,越有价值,越有快乐。这就是老子的“器用人生”,这样的“器用人生”,也应该是幸福的人生。
由此,不由地想到了希腊哲学中的三个统一,智慧、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即,最高的智慧产生最高的道德,最高的道德产生最多的幸福。
老子的“道德物器”的人生观,隐藏着最高的智慧、至善的道德、以及最多的幸福。
03 道德物器
杨鹏老师在课上提到了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运用老子的“道德物器”哲学管理企业的例子。
对于一个企业,价值体现在产品上,
“器”,就是产品的服务功能;
“物”,工厂的物质生产系统;
“德”,企业的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
“道”,源自管理者心中的服务精神。
张瑞敏运用“道德物器”哲学管理企业的事例给了我很多启发,学而时习之,我也运用“道德物器”的老子哲学来管理我的人生:
“道”:敬畏天道,敬畏上帝,人生之基。
“德”:《道德经》与《圣经》,是能量密码、灯塔、律己之道。
“物”:谦卑学习、爱人如己。
“器”:持续输入与输出。
尼采说:其实人与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向上的成长,离不开向下的扎根。扎根在天道之中,终日不离,那是生命、滋养、能量的源泉,是光明而温暖的,却并非是尼采所说的黑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