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295611/5d7f6a683ccf754a.jpg)
01
今年我大三,昨天我和同样大三的同学聊天,我问他考研吗?他说“没想过”。我问他就干他学的这行吗?他说“不太想”。我问他毕业有什么打算?他说“在考虑”。
这样的答案,我一直以为只有大一的新生才会说出来,原来有些人从大一到大三,思想不曾进步。现在的他还在考虑,是不是来不及了?
我们都说大学要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但我们真的要把四年的时间都用来做这一件事吗?你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之后难道不需要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去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吗?
我身边有很多人在看不清方向的时候倍感焦虑,但却不去尝试、不去读书、不去思考、不去了解,而是索性先玩一通缓解心情,解放一下自己在高三被压抑的贪玩之心。
于是玩着玩着,突然发现自己错过创新创业的好机会了,该决定考不考研了。由于之前都没了解过考研的信息,干脆也不考了,一回头自己毕业了,学习成绩也不行,简历上空空如也,就成了人才市场里的廉价劳动力,然后又开始说“大学无用论”,整个社会的热点问题都被一个“拖”字拖到一个人身上了。
这不是我们寒窗苦读十二年的目的。
我不觉得大三还没想好就彻底来不及了,只是你想好的越晚,留给自己选择和努力的时间就越少。
02
有天有个同学跟我说他要考研,十分突然。我以为这是他深思熟虑地结果,但是仔细一问居然发现,他只是因为身边很多人都考研,自己不考有点“不好意思”。对于考研的目标和期待,他说:“想考个好点的,不过很可能考不上吧。”
连自己都如此没有信心,我对他也没有任何期待了。等他真的失败之后,他定然又会回到“要不要继续考?”的苦恼中。
这样的决定是跟风乱走、为了解决迷茫而急病乱投医的结果。这不是决定、而是逃避。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这个同学在之前的几年里没做任何事情,只知道享受大学的自由了。
回顾我自己大一大二的日子,我就是典型的“不务正业”,专业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专业之外的东西学了不少。尤其ps、视频制作这方面,为学院工作做了很多,院里有人说“喵喵,掌握核心科技。”
经过不断地尝试,我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一边写作、一边考研。听了同学的答案,我居然突然有点后怕。考研这件事,尤其是跨考,大三开始准备是很有必要的。而写作需要长期的积累,一旦进入考研的关键时期,就不可能像今天一样保证写作的时间。
如果我大一大二的时候没去做那些课外的事情,现在很可能没定下目标。等我定下了目标,这两件我想做的事可能都来不及了。
你可能会问:做个决定需要那么久的时间吗?
需要。你可以扔个硬币决定今天穿哪件衬衫,但你不可能用同样的方法决定自己未来几年在哪里生活。即使你决定了,执行的时候也会畏手畏脚,不断怀疑自己的决定。
所以我不是叫你立刻、马上就给我想好你这辈子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要抓紧大好的青春去尝试自己未曾尝试过的事物。这世上几乎每件事都是你不做就不知道它真正是怎样的,没有实践就没有了解,你没有了解你就永远不会下定决心去做它。
决定不是只靠思考来完成的,还需要我们动手去做,积累对事物的了解,给我们的思考提供依据。
03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危机感,觉得时间很紧,我们要做的努力非立刻去做不可。即使我们这样觉得,我们还是要先动脑才会动手,所以时间永远是赶不上的。
一旦我们觉得什么都“来得及”,我们就开始堕落、放纵自己直到真的来不及。
但这种危机感并不让人喘不上气,因为尝试新事物这件事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辛苦,有很多的技能学起来不仅有用,而且有趣。我们大可以在尝试中娱乐,在分享中进步,在收获后做决定。
在我们还能选择的时候,我们要多为自己发现一些选项。在我们还能努力的时候,多给自己留一些奋斗的时间。在我们还年轻气盛的时候,多给自己一些热血燃烧的机会。
人生没什么是一定来不及的,但很多事情都是一点一点,在你的犹豫不决中越来越来不及的。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大学找到自己最好的模样,为之不断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