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面对来势汹汹的齐国大军,鲁僖公派展喜前来慰问,并好吃好喝地招待,让好面子的齐孝公有种飘飘然的感觉,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是鲁国使出的第一招,笑脸相迎。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嘛,这一招果然奏效,齐孝公果真就一步步地跟着展喜的节奏走了。
就如赵本山小品《卖拐》中的范伟,走着走着,就被赵本山给忽悠瘸了。
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看展喜的第二招。
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
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问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
在这段话中,展喜开始陈述齐鲁两家祖先的革命友谊。
鲁国的第一任国君伯禽,是周公的长子。齐国的第一位国君是姜太公,是周公的好友。
可见,在400多年前,齐鲁两国的祖先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们不仅共同辅佐周王室,还早早地就立有世代友好的官方盟约,这便是文中所说的先王之命。
现在,你看到我们鲁国遭难了,就想趁人之危,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太不地道了,怎能对得起我们祖先曾经的友谊啊!
这就像我们平常看的电视剧,恩怨极深的两个人,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咋整啊,找中间人呗。
这个中间人把两人曾经一起干过的,陈年烂谷子的事说道说道,又把与两人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牵扯其中,一来二去,双方就被划进同一个圈子里。
这时候的矛盾就不单单是个人恩怨了,而上升到“阶级”层面,就成了两股“势力”的对决。
而参与的人越多,双方所要顾忌的东西就越多,矛盾就不容易被激化。双方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谁的面子也不好博啊。
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看展喜的第三招。
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
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弥补他们的缺失,而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
这段,总结了齐孝公的父亲齐桓公的主要工作:联合诸侯,解决纠纷,弥补裂痕,援救灾难。
这可以说是齐桓公的丰功伟绩,当年他老人家的所作所为皆是在履职尽责,是众口皆碑的,是被大家所认可的。
及君即位,诸侯之盟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
这里的“恃此而不恐”,就是成语有恃无恐的由来。
这段话整体的意思就是说,到了您继位的时候,诸侯们都对您给予了厚望,都盼着说:“他一定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
因此,我们鲁国没有在边境驻兵,还都说:“难道他刚刚即位九年,就丢弃桓公遗命,废弃应尽的职责吗?要是这样的话,他将如何向先君交代?”
所以,您一定不会弃命废职,我们也就是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的。
瞧瞧,这顶高帽给齐孝公戴上,直接把他整无语了。
展喜的这番操作,算是把齐孝公推到了进退维谷的的地步了。
人家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如果还一意孤行,出兵讨伐,岂不是被天下人耻笑,更何况如此好面儿的齐孝公。
因为,春秋时期最重礼仪,而德行被视为一个人重要的品德。
简单地说,如果这个人的行为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这样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亦然。
而忠和孝,就是德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在这里,展喜就把齐孝公的行为扣了一顶大帽子:当年你爹是联合我们,而你现在却要攻打我们,你有悖于你爹的意志,是为不孝;你没有尽到周天子赋予你的职责,是为不忠。
你不忠不孝,是为“无德”。
俗话说“众怒难犯”,“无德”就会授人以柄,招来灾祸。所以,自古以来没人能扛得住这种反噬的力量。
展喜的第三招,用“道德”这顶大帽子实实在在地扣在了齐孝公的脑袋上。
这招,实在厉害,把齐孝公整不会玩了。
齐侯乃还。
没办法,憋了一肚子气的齐孝公无话可说,只好悻悻退兵。
展喜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退齐孝公,可谓是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憋气又窝囊的齐孝公,鸣金收兵,一无所获,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鲁国的城池扼腕叹息。
那么,故事的后续如何呢?
鲁僖公虽没有雄才大略,但却是个机敏,懂得生存智慧的人。他在位的33年,是鲁国国力的巅峰期。
这次齐孝公来犯,鲁僖公已经做了两手准备,他一面派展喜去犒师,另一面派人去楚国求援。
这年冬天,鲁僖公便指挥楚军攻打了齐国,占领了穀地。什么先祖之盟、世代友好都统统不作数了。
不仅如此,鲁僖公还与齐桓公的第六子公子雍结盟,让公子雍在穀地驻守,同时让易牙侍奉公子雍,做鲁国的后援。
然,半年后,齐孝公死了,而他妄想称霸中原的鸿鹄大志,也随着他一道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虽然,齐鲁两国有仇,但鲁国依旧按照惯例前来吊唁。
至此,随着齐孝公的离世,齐鲁两国的恩怨算是彻底了结了。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