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90后来说,最早听说萨拉热窝这个地方莫过于中学的历史课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已经牢牢地被记在每一位中学生心中。等我真正有幸到达巴尔干半岛,见到萨拉热窝这个包围在山窝里的小城后,我才发现很多新的感悟。
鸽子在阳光的沐浴下休憩与我同行的是一群我爸爸这个年龄的60后,他们对于这个小城有着追星般的狂热,这源于一部1972年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在大巴上,这群平均年龄达到55岁的伯伯们就开始了台词接龙: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来了。”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老城街景他们用着铿锵的语气,模仿着剧中足智多谋的瓦尔特,打起了接头暗号,流露出正在地下接头时的紧张。他们还嘲笑我,不懂他们的接头暗号,就像进了土匪窝里,听不懂“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一样。全程目瞪口呆的我,只能做这个团队里“敌人”了。
铁匠铺到达波黑最别具风情、五光十色的集市中心老城时,全团被激起了极高的热情。伯伯们能从长得都差不多的铁匠铺中一眼找到电影中的那条小道、那家店;能从单反捕获到的照片缩略图上发现钟楼的一角;能从大批鸽子的午后休憩中感慨战争与和平……他们用几十欧、甚至几百欧昂贵的价格买下了手工铁器、买下了对铁匠铺的留恋;他们用单反的一次次对焦拍下了属于他们的青春、热血的回忆;他们在钟楼下徘徊、彳亍,感受电影中游击队员与德军交火的制高点……
钟楼另一部和波黑有关的电影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战争影片——《桥》。也许电影的情节在人们脑海中已经模糊不清了,但那首《啊朋友再见》却是红遍大江南北、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我们一行人来到古莫斯塔尔桥。虽不是电影中的那座,却也带着相同的情怀。由圆形鹅卵石铺砌而成的小路在老桥的两侧延伸开来,路边随处可见出售地毯、珠宝首饰、传统服饰、领带和烟斗的小店。我们还见到了当地人为赚钱而进行的从桥上跳下去的表演。
情侣在桥前拍照留念晚餐时间,餐馆里有拉手风琴的表演来到我们的桌前。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可不就是《啊朋友再见》吗?只见伯伯们兴致盎然,举起酒杯、唱起了歌曲:
“啊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伴奏的当地人虽然听不懂中文,但共同的音符打开了国界的大门……
残垣断壁波黑——这个饱经纳粹蹂躏的国家,在人类进入所谓现代化时期的20世纪90年代,再度成为一场惨烈战争的焦点。1992年到1995年的波黑战争让这座城市伤痕累累。无论是在萨拉热窝还是莫斯塔尔,被战争摧毁的建筑和布满弹孔的楼房随处可见。当你驻足按下快门时,这些战争的创伤和见证可曾激起你心中的涟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