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很鄙视我的同学,都快五十的人了,为了自己喜欢的歌手王杰的演唱会,不惜花上千元去北京,只为听现场。我很不理解他的行为。但是,今天我在樊登听书中听了樊登与陶勇的对话,却被陶勇大夫和他的书《自造》圈粉了。
陶勇何其人也?
陶勇,男,1980年5月出生,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从事为眼底疾病和葡萄膜炎的诊治,以及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抗青光眼手术,玻璃体切割和扣带术 。2020年1月20日,朝阳医院眼科发生患者暴力伤医事件,陶勇左手骨折、神经肌肉血管断裂、颅脑外伤、枕骨骨折,两周后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5月13日,陶勇恢复出诊。
这是百度百科给出的陶勇的资料。而我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是源于2020年1月的暴力伤医事件。每年因为患者冲动或者是种种问题,受伤的医生不少,但是有患者愿意为医生挡刀的医生并不多,陶勇是我第一次听到患者为了保护他的手,而愿意为他挡刀的医生。患者的理由很简单,陶医生的手是拿手术刀的手,不能受伤,他愿意为他挡刀。我才知道中国医学界眼科还有这么一个牛人,还有一个这么医德高尚的医生。而且更让我敬佩的是经过三个月的治疗与修整,他又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虽然一些手术不能做了,可是他通过科普,通过自己的书,却带给更多的人治愈的力量。
《自造》这本书是他2021年的新作,我很喜欢他在这本书中的有些观点。
在比较中失去的,从存在中要回来”;从存在中失去的,从比较中又要回来了。---陶勇
陶勇在书中分享了一位朋友的故事,北京的一个科技精英,36岁评上正高,在一所大学里能评上正高都是一路过关斩将闯出来的,但是他却患上了幻听,而幻听是精神分裂症的千兆。有的时候,我们常常只看到别人光鲜的那一面,觉得人家这么厉害,其实你看不到背后他所要承担的负担和精神的压力。所以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你在比较中失去的,你可以从存在中要回来。如果比较了,觉得我跟他比,我不行,他正高提那么快,少年天才,成绩一大箩筐,这样我们就失去了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你可以回头想想,你自己也有你自己的健康,你有你的幸福和你自己的方向,所以在比较中失去的幸福和和谐,从存在中要回来你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陶勇说在医院里,你总是可以看见新楼和旧楼之间的连廊。这个连廊往往是让人压抑的地方,因为你能看到很多种负面的情绪。你想想,突然摔了一跤,骨头折了,本来明天还要去开会,还要出差的这些人,他不得不在你这个医院停留,伤筋动骨一百天,他不是会很失望吗?还有一些老人,你看他面色灰暗,可能就是生命即将逝去的一种绝望。你在这个走廊里要经历很多负面情绪,还有家属的一种焦虑。你想想,本来自己明天还有事,现在必须得跟着家属待在医院里。就是这里负面情绪有很多。
但是在他这里,他就觉得它是一个另外的窗口。所以,他每次走过这个走廊的时候,都会觉得是一种释放,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有的时候,比如晚上九、十点钟下门诊,或者是查完房以后,或者跟同事交流,都会积累其他的一些负面东西。但是,走过这趟走廊之后,其实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你是被需要的。你要找到你是被什么集合所需要的。通过这套集合你会发现,他们曾经拥有健康,但失去了,你要给他们填补,然后你就有这种被需要感。于是一下子,你就会觉得自身的很多焦虑和负面情绪反而没有了,而且你会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现在、此时此刻就是一种健康的状态。打个比方,你突然腰很酸、背很疼、脖子也很难受,但到这个节骨眼上,你一看这些人,你会觉得自己这些小毛病算啥。
“在比较中失去的,从存在中要回来”,那现在就是另外一个说法:从存在中失去的,从比较中又要回来了。自己身上存在的这些不得不面对的无奈和不得不面对的生活中的压力、工作中的压力,那你通过与那些比你更差、比你的身体失去更多健康的这些人的比较中,你又得回来了。里外里,其实就是一种交换。
这种颇具哲学色彩的生活观,往往会让我们战胜生命中的至暗时刻。我想这也是他被患者砍伤后能迅速走出来伤痛的原因。
世间的很多事情是一个平衡,很多事情只有时间能告诉你答案。你的选择是对是错,有时候只有时间能告诉你答案。---陶勇
陶勇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他十年前决心救治的病人朴先生会在十年后自己被患者砍伤后,反过来来安慰自己。他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知道,那个他决定冒险尝试治疗的朴先生其实在他治疗前已经做好了跳楼的准备,当时陶勇决定给这个白血病的患者治疗眼睛的时候,科室里权威的医生都决定他疯了,这是医学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但是他坚持去做了。他因为自己的一个举动,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也挽救了一个家庭。没想到这份付出在十年后得到了回报,那就是患者的安慰。
是的,很多事情只有时间能给告诉你答案,所以我们不必再做事情时纠结于当下,是否是对还是错,如果时利人的,也一定是利己的。这也有点哲学色彩,爱出者爱返。
一旦经历的这些东西没有发酵,它们就不能形成你自身的东西。---陶勇
现在为啥没人爱读书了,因为节奏太快了,陶勇认为是但凡慢节奏的东西,大家已经没有时间去做了。他觉得这就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发酵缺失。酿酒的时候,要把那米饭煮熟了,放上水,把这个酒药扔进去,它就慢慢地变成米酒了。快节奏的生活会缺乏发酵,没有发酵的话,我们所经历的所有东西,包括看短视频也好,浏览网页也好……它没有(变化),它就是像流水一样,只经过了大脑皮层的浅层,没有往深层去,最终没有转化。一旦经历的这些东西没有发酵,它们就不能形成你自身的东西。如果生活节奏太快了,尽管你好像接触了很多东西,貌似经历了很多,但是你回头一看,感觉这一天好像啥也没干。
所以这就是我觉得太快节奏的这种生活,导致了我们没有把我们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万事万物通过发酵变成自身的能量,这是他觉得导致“空心病”的原因。
医学生涯的三阶段理论
第一个阶段就是“技”的阶段——技术的阶段,那时候整天练手术,拿镊子撕葡萄皮,然后在一张A4纸那么薄的纸上要分出九层来,练显微缝,就是天天练这种手艺活。而且需要看74本书,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各种科目。那个时候,既练内功也练外功,这是技术的阶段。慢慢地,你就对看病有信心了,你就会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需要把病人转出去,自己就能够处理了。在“技”的阶段,那个时候的主要推动力在于勤奋和坚持,而勤奋、坚持的来源在于进步感,你会觉得自己越来越优秀了,觉得看病越来越拿手了。
第二个阶段其实就是“艺”(艺术)的阶段,就开始要创新了。因为你开始成为专家了,好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就过来找你了,这些疑难杂症在书上没有答案,你得自己创新。就像刚才分享的朴先生的案例一样,就是你得自己去开发眼内液新的检测技术。最近我们把眼内液检测技术写进了学生的教材。你得开始开发新的这些东西了,“艺”,就像艺术家去创造一个新的作品一样。在这个阶段中,靠的是谦卑,你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你得认可这一点,你得敢于走出舒适区。靠谦卑和勇敢,敢于打破现有的自我,走向一个可能更费劲的阶段。
第三阶段“理”的这个阶段。就像艺术家创作作品那样,谁一辈子也不能只画一幅画,只写一幅字吧。这种创新给你带来的享受其实是短暂的,但是“理”(就是哲理和道理)会影响更深。你通过跟患者沟通的这些故事,可以看到他们如何面对疾病、面对人生,他们的这种理性和坚强,以及你还会看到更多医学上的道理。
干眼症的道理——昼夜节律;近视的道理——跟节能减耗有关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道理。这些疾病貌似是跟哲理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些东西,其实你也可能嚼出东西来。因为在这里头,通过慢慢地发酵,慢慢地体会,你会觉得医学就像是一个“职业化窥镜”一样,让你从地上看到星空,于是你就会发现更加深刻的、深奥的一些道理。你可能会发现,事物运行的规律背后,本身其实是有它的道理的,那个时候你会觉得,医学是一个关于平衡的哲学。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慢慢地会变得充盈,还不完全是充实,而是充盈,你会觉得自己是在做着正确的、有价值的事,你会觉得你的人生是在一条大道上。我们人可能就像是在大河上面的一片树叶,你确实不好把握方向,东南西北,随波逐流。当你进入到“理”的阶段,了解了更多的人生哲理和道理的时候,你仍然是河上的一片树叶,仍然不一定能把握东南西北的方向,但是你能感知到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于是你就能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清晰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