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哥留言:“周老师的文章篇幅长了,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我好像记得去年周老师的文章有一些短篇幅的,主张精简,不知道是我记忆偏差还是周老师理念升级了。”
我回复:“真理本来就是模棱两可、自相矛盾的。”
我们常常希望得到一个不变的思想或者方法,容易拿来操作。但是,“道”的特征就是没有固定的形式,永恒变化。
读书写作时,我们都追求一个结果。但是,“道”就是过程,真正的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中。
柏拉图的《对话录》记载了苏格拉底与别人的对话,这些对话都没有结果,没有标准答案,对话的意义就在思辨的过程中。
许多问题的本质在辩论过程中会清晰浮现,因此不需要明确的结果,这就是“得意而忘言”的境界。
老子本来不愿意写《道德经》,因为他知道一旦把道写成文字,后人就会执着文字而忘记本质。
后人不断注释《道德经》,但是谁理解了,恐怕谁也说不清。
哲学问题都没有终极答案,人生的一切问题都没有终极答案。人生是一个“奥秘”,是用来体验的,不是“问题”,因为没有终极答案。
问题都是头脑制造的,寻找答案的也是头脑,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头脑永远无法满意自己的答案,一直制造问题,没完没了。
聪明人活在头脑中,用制造问题和寻找答案困扰自己。人最难摆脱思想的牢笼。
智者是超越头脑的人,是没有头脑的人。
聪明人与别人交谈,智者与自己对话,自言自语,自说自话。
聪明人喜欢读书,就是听别人说话,得到的都是知识,不是智慧。
智者的大智慧来自与自己的谈心,真心就是明师,一切万法从真心中寻找。
聪明人好热闹,智者好静。聪明人往外面看,智者往内心看。
写不出来,读更多书,越读越写不出来,许多人就是这样恶性循环。谁没有读过许多书?写不出来,写不好,不是因为读书少,而是太多。
放不下读书,是因为内心有挂碍恐惧。带着挂碍恐惧,不但读不好,而且也写不好。
好读书是一种依赖,这种依赖使你不敢创造。创作的前提是心灵独立,精神没有依靠。
有我,还是不自由。无我,一切都是我。
真正的写作就是修行,修到无我,就能彻底自由自在。
放不下目的就是束缚,你不可能写出真正有社会价值的作品。
真正的修行,任何目的都不能有,崇高的目的也要放下。超越崇高,才能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