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的年龄之谜

作者: 今夜有风3 | 来源:发表于2019-12-02 21:04 被阅读0次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学生再次提出很多疑点,也让大家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起来,一旦有了兴趣,就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先来考究一下唐雎的年龄,文中记载和史料记载相差很大!先来看一下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中的记载:“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馀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唐雎在求秦昭襄王发兵救援魏国的时候,已经九十多岁了;这件事具体发生在哪一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是插记在魏安僖王十一年(前266年)至二十年(前257年)之间。

可是,后来唐雎为了安陵君又去见秦王政,这之间的时间相差了几十年。咱这里姑且假设一下,就算唐雎去见秦昭襄王是在魏安僖王十九年(前258),他去见秦王政是在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国统一战争中,灭掉魏国在魏王假三年(前225)。就算唐雎就在魏国被秦国灭掉的当年去见秦王政的,这之间也相差了整整三十三年。

当初,唐雎去见秦昭襄王时,就已经九十多岁了,又过了三十多年,也就是一百二十多岁了,去见秦王政,几句话下来,就连哄带骗把秦王政吓软了,这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一生经过多少血雨腥风的秦王嬴政,竟然被一个一百二十多岁的老人家给吓软了,这真的可能吗?

所以,对于唐雎,后世一直有分歧,认为战国历史上名字叫唐雎的名人,应该不止一个,至少有俩人。去见秦昭襄王的唐雎和去见秦王政的唐雎很有可能不是一个人。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可能是司马迁弄错了,唐雎去见秦昭襄王的时候远不到九十多岁,事实上可能要年轻的多,所以再过三十来年,又去见见秦昭襄王的曾孙秦王政,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这是齐云轲先生的一段考究,我比较赞同。但战国时期的刘向如此记载《战国策》,我想他一定有他的不为人容易察觉的用意。

至于历史上会不会有两个唐雎这样的巧合,我们好没有确凿的证据可考,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看似作者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但是作者又不会如此荒唐,那作者是想通过虚构唐雎这个人物表达什么意思呢?是对强权的一种抗议,还是对当时强秦的不满呢?也许兼而有之。

一个细节,可是让孩子们获得一种质疑后的知识再提炼,这是一件对他们以后的读书和学习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相关文章

  • 唐雎的年龄之谜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学生再次提出很多疑点,也让大家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起来,一旦有了兴趣,就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说教材: 《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历史著作。学...

  • 漠视个体,是一种可怕的思想

    我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言文,叫做《唐雎不辱使命》。直到今天,我还能记起其中的精彩篇幅。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 那一年,你打马而去

    第一次得知你的侠义,还是唐雎口中的“布衣之怒”:聂政之刺韩傀者,白虹贯日。唐雎面对残暴的秦王,镇定自若,视死如归,...

  • 《唐雎不辱使命》关键词:从各个角度关注事件以抓住事件的本质真相·

    《唐雎不辱使命》关键词:从各个角度关注事件以抓住事件的本质真相·口舌之辩的优势 1.阅读这篇文本,不禁为唐雎的机智...

  • 解读名篇|内心强大的人是怎样待人处事的?看古人的做人之道! —

    上篇文章,说到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成功化解国家危机,用口舌避免了一场干戈。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唐雎的斗志瞬间...

  • 舌抵千军——唐雎的语言战斗力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这是战国时代的一个普通的外交故事,然而,唐雎的语言战斗力却令人惊服。 秦...

  • 1.5 假如你是安陵君?

    教《唐雎不辱使命》,向来把重点放在唐雎能言善辩的形象分析上,今天上课,我却重点突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的讨论:假如你是安...

  • 生成之惊喜

    今日上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在自由提问环节,有学生质疑说:“唐雎怎么可能带剑上秦殿呢?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可是不能...

  • 743丨布衣之怒

    读《战国策·魏策四》中““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提到”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雎的年龄之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rf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