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还在清河县老家的武松喝醉酒后与人争执,一时火起无法自控,一拳把那人给打晕过去。武松以为他死了,要吃人命官司,赶紧逃到江湖上有名的惯于接纳落难好汉的柴大官人柴进家里“躲灾避难”。
这一躲,就是一年有余。
“武二郞”之名,宋江听说过,广交江湖朋友的柴进自然也该知道;按说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武松在柴进庄上该是大受厚待,过得逍遥快活才是;但事实却是,武松在这里过得并不快活,并没有得到柴进的厚待。
为什么?从书中所述来看,是武松脾气不好:
柴进因何不喜武松?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管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
看来这个武松酒风豪爽,喝酒非喝醉不可,但一醉又容易失控,别人稍微有点照顾不到就要拔拳相向,这脾气确实不太好。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就是群众风评差。
风评一差,后果就有点糟糕:
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庄客们都到柴进那儿去告状了,可以想象,他们告诉柴进的关于武松的“许多不是处”,肯定不乏加油添醋,使柴进心里也对武松有了不好的想法,待他就越来越怠慢了,多他一人不多,少他一人不少。
你看,被武松打“死”的人并没有死,是武松自己打听得来的,并非柴进安排耳目打听然后告知他;武松生了疟疾,看起来柴进也不怎么知情;宋江来庄上避难,柴进安排接风宴,本该是新友旧客欢聚一堂,但柴进却没有叫武松,而是随他孤零零一人在后廊下烤火……
但话说回来,武松又为什么脾气不好呢?
这固然是他的性格确实有点“莽”,是个典型的武夫形象,酒后也确实容易失控;但他又并不“愚”,从打虎后一系列表现看是着实精细。可见到了柴进庄上动不动酒后打人,恐怕更多地是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不说柴进,那些庄客“管顾不到”,就是小看。
作为寄人篱下之人,我想住在柴进东庄的武松大概与住在荣国府的林黛玉的心境是相仿佛的,可称同病相怜。不同的是,林黛玉一般是把自己的忧伤放在心里、托于诗中、付诸泪眼,而武松则是形诸言语、托于酒中、付诸拳头了。
每个人都是有虚荣心的。在脸面问题上,最迟钝的人也是敏感的,寄人篱下之人就更不用说了。武松当然不例外。
他敏感于柴进的态度,敏感于庄客的态度,而庄客的态度又代表着柴进的态度。他越来越强烈地思念哥哥武大郞,这一方面是亲情使然,另一方面是在这里过得不自在;一旦有了回家的条件,他就待不下去了。而越是待不下去,就越是敏感于这里的人的态度,就越是脾气不好。
所以你看,当他与宋江“不打不相识”,而宋江与他一见如故,一起长饮,一处安歇,一同游玩,武松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武松的前病都不发了”,什么病?明里是疟疾和酗酒打人的病,暗里却是因不受尊重而压抑之病。
不止于此,宋江给他做新衣裳,在他回乡时又十里相送、与他结拜成兄弟,让他充分感受到了尊重和亲情,武松没了原来的病,倒添了新“病”:对宋江的深深感激之情和生死与共的兄弟之情。
武松的形象自此为之一振。我甚至想,如果没有这一番精神的振作,武松能不能在景阳冈上打死老虎可能还是个问题呢!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说说,为什么柴进就没起到“重塑武松”的作用呢?
不得不说,柴进虽说是后周皇室后人,论笼络人心,与宋江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他有孟尝之风没错,乐意接纳四方落难好汉没错,但他的重心在于“接纳”而非“好汉”;就是说,他更在意的还是通过“接纳”落难好汉来体现地位和树立声名。而对“落难好汉”,他在接纳的物质标准上固然可能并无明显差别,但在主观态度上是根据对方的名声以及直观表现来区分的。
比如林冲、宋江,柴进是很重视的,一则江湖名声大,二则这两位都是很给面子,很尊重他;而武松尽管也有名声,但那也只是“武”名,况且武松“性气刚”,吃他的喝他的,却不太会“捧场”,甚至动不动酗酒打人,破坏和谐。所以,他仍然管待而不赶武松走,也算是挺大度的了。
我也觉得其实不能苛责柴进,他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只不过有宋江的一番表现在后,就不由让人感到,柴进之所以让武松白吃白住了一年多,还没落个好,倒像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为了让宋江轻轻易易把武松的赤诚兄弟情收割了去。这根本上还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了解武松,没有对武松做到“以情相待”。
看来,朋友相交,物质固然少不了,最重要的却还是要在感情上真正体现尊重啊。
对此,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