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469418/8c2da94186c35696.jpg)
纵观整个清代,活得最滋润的非乾隆莫属。既不用为争夺皇位战战競競勾心斗角,也不愁国库空虚兜里没钱。诗和远方,是张嘴就来说走就走。
于是乎,中国历史上559个帝王之中,乾隆写下的诗最多,共计43630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单挑整个唐朝的诗人。自称 “山水与我有宿缘,每遇佳景辄欢畅”,一生游历过的地方数不胜数,他敢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其诗作有的是即兴而为,有的是有感而发或赠与臣下,可因流传度不高,以至于一度被认为是“烂诗专业户”。诟病最多的,是那首“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如打油诗一般的《飞雪》。
不过,这诗最早见于郑板桥,也有说出自纪晓岚,可为何又被移植到了乾隆身上,却没人考究过。至少,在小学课本中,作者一栏确是明白无误写着乾隆的大名。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69418/7adbf301a2b3a00f.jpg)
另一首 “远看城墙齿锯锯,近看城墙锯锯齿。 若把城墙倒过来,上边不锯下面锯。”也有同样的遭遇,这首《城墙》亦未必是乾隆的手笔。毕竟,在他的诗集里,全不见这两首诗的踪影。
乾隆的诗,多被认为是言而无文,也行之不远。一众的讥笑者中,不乏如金大侠般的名家。若凭空里说一个人的诗作水准,似乎无法准确地说得清楚。
如果作个纵向的比较,将乾隆的诗作放到唐朝,从平仄、对仗、压韵、境界看,至少也是中等水平。若放到近现代,当属顶尖的高手。除了写到泛滥成灾一项,诗的本身并非那么的不堪。
如他的《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 “春云欲泮旋濛濛,百顷南沏一棹通。 回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榭梅红。 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 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69418/8a9937c625792d8a.jpg)
又如《烟雨楼即景》,“不蓬莱岛即方壸,弱柳新荑清且都。 烟态依稀如雨态,滮湖消息递西湖。 自宜春夏秋冬景,何必渔樵耕牧图。 应放晴光补畴昔,奇遐毕献兴真殊。” 后世的评价认为 “境界恢宏,气宇阔大”。
古代的皇帝历来都喜写诗,要说写得烂的,乾隆绝对排不上号。就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写下的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 ,“我爱东风从东来,花心与我一般开。”显然更具个性。
不知乾隆是否天然招黑,不是被群嘲其诗作之烂,就是讥其处处落下墨宝,走哪都见“乾隆到此一游”。网上更是铺天盖地说书法家们说乾隆的字是“形似胖昏鸭”,可至于是谁说的,却遍寻不获。
太平盛世,一个皇帝附庸风雅般写点儿诗确实没啥大不了的事。除了自诩“十全老人”有贴金的成份,乾隆对于作诗,是反对诗词丽句及轻靡浮艳,认为寻常题咏亦必因文见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69418/49d306af5f7a2678.jpg)
群嘲乾隆诗作的吃瓜群众,多是人云亦云,真正读过《御制诗》或《乐善堂集》的恐怕没几个。民间早有传言,说乾隆的诗作有的是大臣代笔。在《清朝野史大观》里,就有沈德潜去世后,“上命搜其遗诗读之,则己平时所乞捉刀者咸录焉 ” 的记载。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由武英殿雕梓发行《乐善堂全集》。乾隆爷亲自作序,并坦然说出: “自今以后,虽有所著作,或出词臣之手,真赝各半。”
不过,乾隆恐怕万万没想到,他处心积虑创下的写诗世界纪录,将会在二十一世纪被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天才少女”所打破。毕竟,小姑娘可以一日写出2000首。
(本文同时发表于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原创作品受平台法律保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