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举要
(寅)处世篇
观察当今社会,有很多纷杂烦乱的事情。如下班的时候超级堵车,有时候是因为互不相让和加塞;又如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不管他人造成别人困扰;有人到处乱扔垃圾,以上种种不文明现象,我们都不喜欢,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首先不这样做呢?这就是《常礼举要》(寅)处世篇所要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名言出自《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消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却施于人的后果
如果我们总是随着自己的性子来做事,不顾别人的感受,轻则引起人家反感,重则引起冲突。例如在公共图书馆大声说话,会引起众人侧目,甚至被管理人员请出图书馆。试想一下,我们自己会希望别人在我们看书的时候高声喧哗吗?
再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说,一位车主在下班高峰期的堵车流中,强行加塞到另一名车主前面,结果被激怒的车主直接撞上去,加塞的车灯、后视镜、车门翼子板、玻璃全部损坏。还好没有生命危险。
做任何事前问问自己,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我会愿意吗?再想想后果,这样的后果我们承担的了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利益
跟上面相反,若我们能推己及人地去推想别人的心意,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那么就会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比如,领导者如果能推己及人,就更能惠泽利益更多的人。
春秋时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停。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自然不会觉得冷,晏子因势利导地劝说:“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齐景公明白这个道理后开始向齐国百姓发放衣物和食物,齐国百姓因此能度过严寒的冬天,也成为了齐景公的一段仁政佳话。
我们日常中的主要人际关系有上下级、长辈晚辈,同事朋友的平级之间。古圣先贤的典籍给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大学》 提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简单说来就是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大家如果都用以推己度人为标尺的人际关系处理法则来办事,整个社会就会很和谐,此所谓絜矩之道。(絜xié,度量;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人为什么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要有同理心,人类有镜像神经元,所以能将心比心,模拟他人的感受。同理心是一种移情作用,看到别人受苦,自己也仿佛受苦。人类的这种同理心是有科学根据的,研究表明人们是透过大脑“前扣带回”和“前脑岛”这两个区域来看到他人遭受痛苦的画面。
人既然有同理心的生理基础,那具体如何培养?
同理心可以靠后天来培养,如果你的照顾者能够同理你,你将越容易同理他人。所以小时候婴儿要被同理过,长大才知道如何同理他人。
那身为父母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可以这样做:
1.体谅子女的感受。(静心倾听)
2.帮助子女了解和表达他们的感受,容许他们流露各种情绪。(不急着讲道理)
3.用脸部表情和说话口气,明确表达你的感受。(好好说话)
4.鼓励子女比较自己跟别人的感觉,从中体会别人的感受。(体察是重点)
5.让子女安心地体验各种情绪状态。(心安、身安)
孩子只有能真正觉察自己,善待自己,方能理解体察他人,善待别人。自我意识越强,同理心也越强。
那怎样更好地升起同理心?
《论语·公冶长》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愿把它强加在别人身上。”从我很不愿意的觉受去切入体会那种很不想那样的感受,就能升起我不愿意加诸人的同理心。
学而思
结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通过《论语》等经学的学习,掌握礼的内涵和恕道的本质,方能觉察自己,体察他人,把同理心更好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做个通智慧、明事理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