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我已经骑在30和40之间的墙头了。
过了今天,整个身子就要向那我不很想去的一边倾斜、倾斜。直到彻底跌下去,彻底跌入40岁人的阵营。
身体和心态之间,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我明明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多岁。
明明还想坐在地上玩乐高,盘着的腿和弯下的背却很不愿配合。
这种时候,灵魂只能靠边站。
就像在林边看着分叉而去的两条小路。虽然很想走鸟语花香的那一条,但身体说,走更近更轻松的吧。
就像一些风景,使人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我怕是接受不了这样的撕裂。
灵魂再想怎么样,还得靠身体去完成。身体吃不消的,灵魂也只好偃旗息鼓。
我这两天又看到一个报道,说一对年轻夫妇如何环游世界,追寻心中理念。路上自然常常有危险,风餐露宿,遇见各种惊喜和惊吓。但他们一路这样走过来,还开了小店,卖饱含故事的纪念品。
诸如此类。全是上班族不敢想的浪漫生活。
我曾经也很有仗剑走天涯的情怀。后来看多了,想象那个日晒雨淋,搭便车找寄宿,没钱的时候吃盐水面条,脸被风吹出褶子。对自己身体的耐受程度便很没有信心。
却又羡慕这种在旅途中获得奇遇的经历。
却又不喜欢太多的意外。
还有很多类似的。
比如,享受一个人的安静,又不想显得孤僻,又觉得和陌生人打哈哈很无聊,又不想因此失去获得人脉的机会。
身体和灵魂,永远在分歧。
我后来学了心理学,渐渐明白,身体想要的,是变不了的本能。
我说的本能的意思是,一个人本性是什么样的。譬如说一棵苹果树,心心念念想要结出一只西瓜,也是万万不能的。
享受安静是我的本能。喜欢平稳的、妥帖的计划和安排也是我的本能。那么,对缤纷的人际关系的向往,无论如何战胜不了渴望安静的本能。对“在路上”的流浪的幻想,也抵消不了身体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和烦躁。
直到明白了这些,我便不再逼迫自己去做那些心里认为该做、身体却不甚舒适的事情。
那条未曾踏足的路。
我想象假如我腿酸到快断掉,只怕也无心情享受沿途风光。
我这两天偶尔想到“三十而立”这个说法。
孔子这样讲自己的治学过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忽然意识到,子曰种种,与其说是治学过程,不如更像是一种人生态度,或者心理状态。
所谓“立”,是一种“定”的状态。不偏、不移、不摇摆。
一个人过了三十岁,终于知道自己要什么。
头脑清醒,思想独立。有坚定的价值观和立场,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有自己的做事方法和准则。
不纠结,不犹豫,在每一个分叉口,能果敢地作出选择。
那条未曾踏足的路。
当然永无可能回过头来再走一次。
那条路或许更美。
却不后悔。
过生日,总叫人浮想联翩。
啰哩啰嗦这些,算是在今年的生日作了番回顾。
过去我只知道“三十而立”或许是讲人事业有成、独立自主。而今天这一通理解,是我更愿意去相信的。
我不愿像浮萍,被水推着走。
我想稳稳地站立,扎根在自己感觉舒适的地方。
那条未曾踏足的路。
那无数个不同目的的远方。
既然永无可能一一走遍。既然不曾将其选择。
那便无需时时牵念挂怀。
认真走好已经选择的这条路,也许是获得安宁和快乐的捷径。
生日快乐!
祝我三十而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