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简书,简友有篇文章写到了《瓦尔登湖》中地某一段落,我没有一点记忆。再想想对这本书的记忆?留下了什么触动?也没有。
从书柜中拿出这本书,翻开看看。有读过,书中有划线,到最后一节的结束语都有划线。
那我读了个什么?寂寞吗?
我就是那个买了书不读觉得对不起书费,读时又像是扫描仪,字全部都看过了,脑子里没有过。
读书的初衷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都说:胸有文章气自华。总以为读好多好多的书,就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拓展自己的眼界。
那为啥看着读了好多书,却一直没有改变,不能提高?
我总结了一下我踩的坑,写出以下几点,希望看文章的你能避开这些做法。
1、只为读而读。
听他人建议或者网上热搜去买了书,这本书是不是自己的兴趣点?是不是适合此时的自己?是不是自己能读懂的?是不是自己想找的知识点?
没有认真考虑过。只是为读而读,眼睛过了,脑子没过,除了浪费时间,什么也没有留下。
2、为了赶进度读书
虚荣心作祟。看着他人一天一本,或者几天一本的进度,不敢怠慢。囫囵吞枣,只为完成进度。
对书中的思想一知半解,没有用心体会,没有完全消化。
3、读后不思考
书看完不可能全记住,但读了这本书对自己有启发的视角,让自己触动的的知识点,没有记下来,或者记下来就放在一旁了。看过就看过了,最多就是划个线。没有去思考,为什么这段话对你有启发?为啥会让你触动?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4、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看的时候都明白,用的时候就迷糊。作者的思想,作者的视角和对事件的认知对你很有启发或触动。但这个认知不是你的,是作者的学识,经历等积累思考后的结果。这个认知对你很有启发或触动,但你学识经历达不到,不是自己觉到悟到的,用起来就懵圈。
对有启发或触动的知识点,要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关联起来,只有自己觉到悟到,才能有深刻记忆,才会在脑海里留下来。
想通过读书让自己变得更好,还是要会读书才行,否则,就像我一样,只是个文字扫描仪。
对读书所犯的错误反思了一下,也是希望以后读书不再走这样地弯路。
书读了不能让自己改变提高,不如去看综艺;书读了没得到一点点触动,不如不读。
读书,就应该学习汲取书里的智者的独到见解,借智者的见识丰富自己,摘取智者的视角打开自己的眼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9334279/669a3c311cc69d3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