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焦虑做朋友

作者: 亦合 | 来源:发表于2018-09-29 08:59 被阅读4次

    23号,也就是中秋节前一天,朋友圈、微博等满篇出现“2018年最后100天”,“2018年的计划还有多少没有实现?”“赶上2018最后的末班车”,各类平台也在利用2018年最后的100天组织各种活动。其实,这几年都是这样,每过一个月,就会提醒大家时间过去了多少,绝大多数人看到这些内容,定然为“焦虑”这一栏加上重重的粗体和明显的标记。

    图片来自网络截图

    这是一个贩卖焦虑的时代,各类媒体针对不同阶层营造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个阶层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压力,有人将焦虑化作实现人生理想的潜在动力,有人则陷入焦虑的情绪中,慢慢迷失了自己。我也曾经一度焦虑,适当的焦虑确实带给我动力,但是当任由它发展的时候,失眠、神经衰弱就接踵而至,这并不好,可以说很糟。

    我是2015年开始用效率手册,负责任的说我不是一个虔诚的使用者,因为2016年用完之后就舍弃了,并不是不好,而是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读书会刚开始到2017年,活动一直在紧凑的进行着,当然我们也会利用“时间流逝”组织各种精进的活动,到2017年下半年开始,活动节奏慢了下来。不可否认,工作、家庭、学习带来的时间重新分配,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有了不同的感受和想法。这些变化是因为在这两年里,我亲身体验到了“焦虑”带给我的感受。

    图片来自网络搜索

    经常听到周围的朋友、同事说“这段时间很焦虑,前一段时间焦虑的太难熬了”,其实我们说的是焦虑情绪,这是一种因预感危机发生而带来的情绪状态,核心症状是过度担心。心理学里有一种叫“焦虑症”,两者是不一样,焦虑情绪加上一些身体症状到一定程度才称为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病。我们更多需要应对的是焦虑情绪。

    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呢?从外界找理由可以找到千万个,但是成长最重要的是内省,仔细想来其实这些焦虑都来自于我们自己,就是说我们自己再给自己找“麻烦”。

    1.比较(竞争)。都说良性竞争带来的是成长,那么良性的标准是什么?很多人或许不会想,因为我们做的更多的是攀比。焦虑来自于同一个量级的比较,就是我和别人不一样,我要比别人好。家里亲戚的孩子有好工作、换房、换车,父母各种唠叨,焦虑;孩子上幼儿园,各种兴趣班、辅导班,自己家什么也没报,周围人开始说教,焦虑;刚开始组织读书会,看着外地社团做的风生水起,我们各种找资源无果,焦虑;看着身边优秀伙伴那么厉害,苦于自己成长速度慢,焦虑;看着朋友圈里各种美好生活,看看自己,焦虑;等等。但,慢,停下来想想,这样的比较是否合理?

    2.价值观(经济决定论)。越来越多的人着急成功,在信息社会,各类成功人士大批量出现,不断给大众刺激,让大家成功欲格外强烈;同时社会对成功的衡量标准单一,似乎只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才能证明自己,似乎只有‘年薪过百万,迎娶白富美,找到高富帅’才是人生巅峰。慢,停下来想想,从外界接收到的评判标准自己是否认同?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3.信息识别,也可以叫“知识焦虑”。我们为何对知识如此焦虑?因为社会快速的变化,越来越害怕跟别人不一样,担心自己落后,害怕被同龄人抛弃,害怕自己失败,甚至被淘汰。各种知识付费平台、APP,里面从如何积累财富到如何做手工、修灯泡,各种知识,包罗万象。《三联生活周刊》杂志中一篇文章给这种浓缩知识包起了一个外号,叫"知识胶囊”,意思是速效而浅显的知识获取手段。各类网课、各种付费,为了缓解我们的焦虑,我,我们开始努力,这个平台课程有团购,那个APP课程年中大促... ...,买了课程,缓解焦虑,听了课程,得了心安。慢,停下来想想,这些知识、信息,给自己带来的真正的成长在哪里?学了沟通,可以和周围人愉快的聊天了吗?学了情绪管理,遇到抓狂、沮丧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吗?自己的付费转化了吗?

    如果对以上几点深挖,都属于社会问题,很宏观,说起来太空。那我们就从微观上说,能够让我们产生焦虑的这些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就是“没有守住自己的节奏”或者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节奏”。在贩卖焦虑的年代,比赚钱买房买车更难的,比抵制诱惑更难的,是守住自己的节奏。这也是我经常和朋友说的话,我们无法把握外界,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纠结于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上,那是“病”,得治。

    图片来自网络搜索

    适当的焦虑是成长的动力,适当源于我们自己内心有标准,可以合理的辨别和把控。但过分焦虑就会成为内心的黑洞,如果我们不控制它,就会反过来被吞噬。为了不被它吃掉,我们需要:

    1.找到自己的价值标准。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并对此进行合理规划,根据现实不断修正前进,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才不会迷茫。

    2.了解自己,合理对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我们提供成长动力,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来源之一。但我们看待榜样的角度需要客观、合理,在对标过程中我们要忠于现实。

    3.接纳自己,接纳不完美,认清焦虑的来源,找到自己的 “焦虑点”。转变自己的关注点,从对外部世界的执着,转成内心的自省。出现焦虑情绪后,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会这么紧张,事情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我一定要这么想吗?能不能换一种思考方式?”有些问题看开后,你会发现,其实最坏的结果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行动起来,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那些让你焦虑的问题。

    4.不要被无法复制的成功蒙住双眼。成功故事固然励志,但不要太和那些成功者的故事较劲,成功是一个综合结果,只看表象只能让自己陷入黑洞。

    5.不要早早固化自己的生活。人生充满各种可能,彩蛋不断,我们每个人在内心都渴望有所不同,让生活更有趣一些,按照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认真、努力地去感受。

    6.明白焦虑是不可能摆脱的。我们能做的是在这个机遇和陷阱一样多的美好时代,不管你是什么财富水平,什么人生处境,都守住自己的节奏,别被带跑偏。

    7.别让无谓“多想”毁了你的人生。“想太多”对自己并没有帮助,反而会消耗你的能量和精力,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让你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变得不快乐,时间、情绪、问题堆积等多重损失,很不划算。与其把能量在焦虑和担忧中耗费掉,每天惶惶于逝去的昨天和看不清的明天,不如好好地改变今天。

    过分焦虑让我迷失过方向,不管是未来方向的坚持还是工作平台的选择,都出现过反复纠结;夭折的社团电台、没能坚持的线上每周分享,一度让自己觉得失败;等等。但是,适当的焦虑也带给我很大的动力,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拿到认证;坚持自己做事的初衷,得到更多伙伴的信任;学习教育,不断修正自己对孩子成长的理解;等等。舍弃效率手册的使用并不意味着放弃了规划和记录。计划安排、所感所想等等,记录形式多样化,电子+纸质,不在固化为单一形式,载体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确实在行动,确实有收获,确实在成长;已经成为习惯的事情,它就像喝水吃饭一样,不需要再每天记录;阶段化总结,来个长篇的,有时候写的更爽。读书会活动,融合更多的人,影响更多人,体验不同内容,希望每场活动,都有人能够实实在在有所收获。

    所以说,焦虑的带来的好与坏,全在自己把握,贩卖的东西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就像去超市,选择适合自己的和自己想要的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焦虑做朋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tm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