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修行,才能开悟;开悟以后,应该是大事了毕,为什么还要修行?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要认识清楚:“开悟以前的修行叫‘前方便’,开悟以后的修行才叫‘正行’。”
当禅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就给佛法下了个定义:“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了这么久,大家心里应该很明白,佛法不是学问,因为学问不能解决生死苦乐的问题;佛法也不是什么道理或理论,因为理论的本身并不是智慧,无法使你获得心灵的解脱。
我们谈“悟后起修”,首先就要知道“为什么参禅要追求开悟?何以参禅贵能开悟?”因为你如果不开悟,纵然是深入三藏,涵融教海,那都是“法尘边事”,都不是真实。
禅的真实生命就在“悟”,离开了“悟”,就没有禅的生命,就没有释迦牟尼佛的法脉及慧命的延续。所以“悟”非常重要。
人若不开悟,他一定是糊里糊涂地无明厚重,完全听从环境的摆布──今天境顺,走路就轻飘飘的;明天遭遇挫折,感觉地心引力加倍;环境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完全被幻象所转。开悟以后,绝不是这样子。
“悟”是一种极为稀有的心态,这种心态须经师父印证和自肯;如果不经师父印证,自己也不曾有过“悟”的经验和体验,“悟”来了,也不知道是“悟”,就会当面错过。“悟”这个字拆开来,就是“吾、心”,“开悟”即是悟了自己那个原本的心──当下、瞬间那种心灵的状态。
《孟子》书上说“生之谓性”,生命的本质就是“性”。参禅开悟、见性,是见到了自己生命的属性。人这个肉体,当一口气不来时,打他,他不知痛,骂他没反应,针刺他不出血……,死了以后五官四肢尚在,为什么一点作用都没有?因为他已不具备生命的属性。既然不具生命的属性,他就不再是生命。所以见性就是要醒悟、领悟、觉醒自己生命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要找出自己生命的基因。你若是找出来了,你就见到了生命的永恒相;如果找不出来,你对生命是茫茫然,是无知的,对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办法做适当的安顿,生死苦乐就更无法作主。
禅宗说“见性成佛”,佛者,觉也,觉就是如来;如来者,如其本来,本心就是如来,本心就是原本的心。见到自己原本的心以后,要努力肯定以原本的心为自我,不再执着肉体为真实自己。
—— 摘自 耕云先生《安祥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