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蒋坤元先生之前,我一直认为从商和写作是不可兼容的。商场的竞争是很残酷的,可以说是尔虞我诈,为了招标成功,容不得软弱与退让,几年的商业浸染,谈不上有多成功,但是我却变成了自己曾讨厌的样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5006/c09f0b2460a793e2.jpg)
于是我停下匆匆的脚步,苦苦寻觅平衡现实和理想的支撑点。我找了很多行业前辈讨教,但是他们的内心很强大,不觉得我的做法有什么不对,很多人都说我有点矫情,一度我也这么认为的。
知道先生,不得不感谢小隐和雪梅姐。因为小隐在半书房的《走着走着就遇见一树花开》新书分享会,我知道了先生。雪梅姐邀请我参加蒋坤元先生的新书发布会,让我认识了先生。
初见先生,真不觉得他是位有着亿万身价的老板。他自己介绍,他的全身行头加起来就两百多块钱,至今开着多年前拉货的面包车。这与物质日益膨胀的社会格格不入,有点小钱的老板哪个不早早的换了豪车。但是先生没有,他认为豪车比不上他的那辆面包车,平时可以多拉货,关键是文友来了,可以多坐些人。
文友柳兮在文中提到,蒋老师让她们不要辞职,工作可以喂饱身体,用写作安放灵魂。这句话让我是醍醐灌顶,猛然清醒。不经人间烟火的理想,都是脱离现实的,工作和写作都是在修心。
回来之后,我熬了四个夜晚,看完先生相赠的几本书。本来计划每天看几篇的,但是总是不自觉得继续往后翻,意犹未尽时,才觉已是深夜。
《是否把自己压的低低的》中一段:他太太说:“约法在先,你写书就写书,开厂就开厂,千万不要在报纸上吹嘘自己,如被我看见,我是不会给你好面孔的。”我认真做事办厂,太太一直给我“好面孔”。想必她是没有看见那张《苏州日报》什么的,哎哟,太太一看见,后果很严重呢。看到这我忍不住的笑了,先生的那点小得意跃然纸上,我似乎看到他在捂嘴偷笑的样子。
《亲爱的书房》中,他新房装修了一间书房,为了把书房填满,不断买书。惹的妻子不悦,他就对他太太引经据典,最后得偿所愿。书读多了,说服似乎就变得简单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初他太太就这样给他“骗”回去的。
先生即有童趣,有刚毅果断,有迂憨朴实,也有作家的热情,还有商人的敏锐执着,这么多复杂的东西,在他身上得到很好的统一。
机遇来了,紧紧抓住,遇到挫折、嘲讽、打击,他默默低头做事,用结果回击。十几年的创业生涯,总结出:即使生活一千次将我逼向悬崖,我还要一千次的感谢生活。
先生身上弥足珍贵的是历经无数次的艰难困苦,依然保持本心,怀着感恩的心,回馈乡土,回馈社会,无数次的刻画了父老乡亲的善良,刻画养育他的那片土地,尤其是阳澄湖。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5006/5a60eee07b040251.jpg)
一次次地在书中提及阳澄湖,我想他是爱惨了这湖。阳光中,辽阔蔚然;雨中,烟波浩渺。这片湖不仅养育了周围的父老乡亲们,更见证了他们的风雨荣耀。
阳澄湖与我而言就是旅游、吃螃蟹的地方,只有到了吃螃蟹的时节才会想起。而与先生那是生于此,长于此,也将奉献于此的乡土。阳澄湖被他的文字赋之以魂,温柔多情,包容大方。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读到先生笔下的父老乡亲,我相信了,那是千千万万的蒋坤元,一样的勤劳朴实,可爱善良。这片湖,这里的人,就是先生终其一生的桃花源。
清晨淡雾掩桃园,几缕炊烟瓦舍间。
翠鸟高歌喧静谷,蜂群采蜜赴花田。
银帆破浪舟归晚,蟒蟹出舱客至繁。
商贾云集拥柳岸,渔家喜煞小春媛。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5006/2b3e379cd047148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5006/22a9b2cffcdcdb5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5006/5e7bcdeef772a13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