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何人,对无聊的体验从个人的层次是最为直观的,个体自我在无聊的感绪之中,展开了对无聊的各种把握,并深陷在百无聊赖的状态里,这是无需任何知识前提就能理解的状态。正是如此,无聊的个人体验与自省不仅是哲学家最易谈论的,也是常人们最能产生共鸣的。叔本华的方法,基本就是自省式的纯粹个人体验,叔本华直接道出了一句极为著名的哲学格言“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就是摇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虽然这句话未免显得太过于悲观与寒栗,也过于单一和片面。但是这恰好表现出感绪的两种基本方式,剧烈性的感绪波动与麻木性的感绪平空,放眼工业化之前的少数人的生命体验而言,这样的一种体验在大量余暇时间得以肆无忌惮的蔓延以及由欧洲巨变产生的世界性的生存斗争波澜的历史背景下转变为更为当下广泛群体内的时间解放,时间除了痛苦的强烈感受之外,面对着更为普遍性的无聊危机,随之带来的是全范围的阶层互渗,从而又一种非理性的方式爆发出来形成新运动思潮斗争,隐含着更深刻的危机。从而将人类的历史从无聊与痛苦之间摇摆不定。而这样的集体性场态早期由叔本华一类哲学家的个体生命体验表达出来,而个体自身的内省被历史性趋势所裹挟,迅速性地加以放大,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构成要素。在叔本华哪里,痛苦得到了更为全面的阐释,但是无聊也作为一种在痛苦逐渐缓轻之后潜藏的重要因素显露出来,所以从二者的文本中挖掘出,关于无聊的阐释,加以理清。工业化之后,自然力量的破坏与威胁不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因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破坏与威胁,在那个时代里成为主要因素。而叔本华说“另一方面。当缺乏欲望对象时,因为太容易获得的满足会使欲望顷刻消失,一种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降临。”虽然,叔本华并没有将社会集体性破坏力与无聊之间的相互性关联起来,但是在当代这彼此之间愈发变得关联起来。这种无聊更为根源在叔本华看来是由人类欲望,或者说是生物的本能欲望导致的,是极为正确的。而且通过艺术、哲学,其它方式的打发也是一种很常见的途径。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是痛苦还是无聊都是由欲望本能这样在他看来,具有本体论意义上来进一步阐发的。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9sFDzDDZ3G7jzxbQ9ihR1g
最后一次发简书,以后文章转到微信公众号平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转我的平台上,点击链接!我也是刚开始弄,后面会逐渐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