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敦煌的损失,教科书上不免提及斯坦因(据查:匈牙利籍犹太人,斯坦因所得文书共约一万一千件。1908年,天才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买了七千件文书并将其运回巴黎。1910年,中国政府下令将余下的一万件汉文文书(不包括藏文文书)运回北京。王道士扣下了一些,运往北京的途中又遗失了一些。1912年俄国人奥登堡买走了大概一万件,1914年斯坦因最后一次回到敦煌又买了600卷。),伯希和(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E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志力于中国学研究。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伯希和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提及他们,无论购买、偷盗、骗取,都无一例外的冠以帝国主义的掠夺的帽子。
然后敦煌的损失远不止于此,文章细数了其他的一些损失,看得见的,或是看不见的,有据可查的或是无据可考的。
一、62年9月,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徐平羽率领刘开渠,王朝闻等到敦煌莫高窟召开专家会,参观时,与参会人员一致认为清代塑像难看,当场拍板决定,讲洞中所有清代塑像全部抬出去,随即雇佣附近农民将所有清代塑像一并砸毁,抬出去抛石荒野,一任雨打风吹。
二、[endif]不可细数的损失,历年赶往此地放牧、敬香、砍柴的人们,拴驴饮马,随意触碰,掉一支胳膊,断一条腿,撞瞎一只眼睛的,不计其数。
三、[endif]民国11年(1922年)当地政府安置逃亡于此的白俄盲流500多人,每日提供饮食,允许他们在洞内三餐一宿,随意抹涂,敲取,唐宋栈道被当柴烧,大批壁画被熏成焦黑,遍布刮痕。
四、1936年,马步芳部队再次驻扎,乱挖乱掘。
五、抗战时期,张大千在此临摹壁画,时长两年零七个月,后来在重庆举办画展,为引起国际社会对莫高窟文化的关注功不可没,但张大千采取的临摹方法,是用透明薄纸直接在墙上拷贝,对原画作不可避免带来伤损。这样干的,绝非张大千一人,后来许多画家,艺校学生均采用此类方法。
文中提到文化的倒退,以石窟壁画为例,基本上宋不如唐,以文学为例,苏联文学也远不如前俄,而文化的凋敝,如敦煌的各种损失,或因自然因素、或因人祸、或有意无意,都是无奈且无法追补的事,相对人为造成的毁损,当年帝国主义的巧取豪夺,带来的损失相对轻微,这些宝物虽然易主易地,毕竟得以妥善保管,至今仍大放异彩,如果我们放弃私见,以人类共同的财富看待,到底是值得欣慰之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