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谈及读书,我都将自己定位成一头饥饿无比的饕餮,恨不得将天下好看的书悉数收归到自己的脑海中,我把这样的因由归结到童年中读书的匮乏之上。童年时,真正读书的开始,是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语文辅导读物,课外阅读书《小雨沙沙》,至今二十余年过去,我还能够记得其封面装帧的模样以及部分内容,只因为那种记忆太过深刻,没有书读的日子,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去读这样一本。大概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在爸爸的枕头底下发现一本《朱元璋演义》,那时候甚至不知道朱元璋是谁,书是老书,纸张成为了暗黄色,甚至便轻质的焦糖色,几乎所有的纸都卷了边儿,甚至有的纸张都是散落的,只是一页一页的按照页码排好序放在了书里,好奇的我每天做好晚饭后,在爸爸田间劳作还没有完工时,就偷偷的拿出来读几页,其中还有很多字不认识,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到目前还萦绕在脑海中,力大无比的常遇春,和机制多谋的刘伯温等,有一次看的太入迷,让回家的爸爸逮个正着,大声朝我喊了一句:小孩子家家的,不要看这样的书。
当时很疑惑,为啥不让小孩子看这样的书,这样的书又是怎样的书呢?
再后来长大,慢慢的接触到更多的书后,发现有的图书确实不适合孩子看,而爸爸所谓的不适合孩子看,或许是觉得其中的打打杀杀,过于惨烈血腥吧,一个女孩子家家的读这类文字,总归有些不好的。
还有一本积古的书,便是《海瑞罢官》。这本书是到了初中后,像邻桌借的,她的爸爸是老师,家里有很多很多的书,我去她家玩时,看到那么多书走不动路,她说你看看哪一本比较喜欢,就拿走看,看完再还回来就好,我从书橱的上列一直看到下列,就看懂了《海瑞罢官》这本书名,因为是剧本,好读一些,读了一遍又一遍,被情节和故事打动,那时候没有所谓什么“影射”现实的意识,反正读着很过瘾。也是在同一年,我遇见了生命里第一本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是舅舅家女儿也就是表姐买的,在当时的班级里,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闲书读的,一则同学们都是农村的孩子,没有闲钱来供应读书,二则是家人和学校都没有让学生读书的意识,于是一本新书买到后便被人借走,等到轮了一圈返回到她的手中时,新书已经成为了旧书,纸张磨损的很严重,但仍旧平平展展的,不像教科书都卷了边,可见大家对书是爱护的,我借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有很多同学在排队,于是一咬牙便在一夜间掌着灯把书看完,脑海中充斥着哼哼,唧唧的名字和各种奇怪的话,等到多年后,我成为出版业的一分子,才知道这本书是当年中国市场最早的一批畅销书,于是借着想起这本书的契机,再次读了一遍,很多不懂的地方弄懂了,原本以为很复杂的道理,到头来却又是那样的简单。
初中时,住校。每个星期的生活费是五元钱。但我总能够省出一部分攒起来,终于够了一本书的钱,至今还记得书名叫做《梅次故事》,书拿回家,一遍又一遍的摩挲,但总觉得囫囵吞枣般,看的不是那么过瘾,或许那时候开始,内心就对图书的内容有一个感官的认识了。 所以对初中语文课本的辅导读物里的经典篇章,如《红楼梦》选段,如鲁迅先生的作品等,都是一遍又一遍的读,并摘录了很多笔记,算是我的阅读生涯的积淀吧。到了高中以后,也是住校,每一个月回家一次,生活费从每月50元慢慢涨到了100元,从高一到高三,也是个体感知物价上升最快也是有最直接显示的时候。这样没到月末,都会从学校旁边的书店,买一两本书,从那时候起知道了毕淑敏,知道了《飘》,知道了各类名著,阅读的大门才朝我慢慢的打开。学业总是重要的,多数的时间被用在学习上,读书对我来讲便成为一种奢侈。直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
进入大学后,我就像一条鱼一样一个猛子钻进了大海,图书馆的海阔天空里留给我青春里最美好的回忆。除了完成专业课必备的阅读以外,我钻进了自己喜欢的图书阅读之中。
世间最美的模样,便是在图书馆读书的时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