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古悬案
公元976年11月14日凌晨,宋太祖赵匡胤驾崩,时年五十岁。
对于开国皇帝之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有寥寥数语,‘’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
年方五十的赵匡胤没病没痛,正值春秋鼎盛时期,这位以文明的方式披上龙袍的武将一生彪炳辉煌,一如与他相匹配的‘’唐宗宋祖‘’的重量级地位。创造了两宋三百年富强基石的太祖之死竞然被本朝史官如此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令人回味。似乎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写这些书的人对此讳莫颇深,不便也不敢明说。
那为什么不方便说呢?研究一下宋朝帝王都是谁大概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宋太祖离奇死亡以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然后北宋的所有皇帝都是赵光义的子孙,一直到南宋宋高宗赵构为止。所以这些皇帝除了设法证明赵光义的帝王之位得来正大光明之外似乎没得选择,写史的人既不敢说清事实又不能胡编历史,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绕过去,因此对于太祖之死,所有正史都是语焉不祥的。
赵构没有儿子,在讨论继承人这一问题上举棋不定。据说有一天他做了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来到了万岁殿,看到了众说纷纭的‘’浊影斧声‘’疑案的全部情境,并且说:‘’你只有把皇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转机‘’。于是赵构辗转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 眘(shen),这就是后来的宋孝宗,大宋江山才又回到了宋太祖赵匡胤子孙手里,而这距离太祖之死已经整整过去187年了。
所以,有一个人在太祖之死上脱不了干系,那就是他的继任者宋太宗赵光义。
(二)疑点重重的‘’烛影斧声‘’
公元976年十一月十三日夜,大雪纷飞,北风呼啸,晋王赵光义奉昭进宫。宋太祖见到赵光义之后,就让左右退下,然后兄弟二人酌酒对饮。不久,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就见殿内烛火摇曳晃动,然后就见赵光义突然离座,摆手后退,似乎在躲避着什么。然后就听见太祖手执玉斧戳地,咔咔之声清晰可闻,太祖大声说道:好为之,好为之‘’,然后继续饮酒至深夜,不久赵光义告辞而去,太祖解衣就寝,当夜便离奇死亡。
太祖驾崩以后,宋皇后即刻令太监王继恩召赵德芳(赵匡胤之子)进殿,可王继恩很神奇的传来了晋王赵光义,《宋史》上记载:
后见王愕然,曰:‘’吾母子性命,皆托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这个‘’愕然‘’,就足以说明宋皇后看到来的不是儿子赵德芳而是小叔子赵光义的诧异,不过她似乎明白了什么,所以说了一句‘’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你了‘’,这似乎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宋皇后对形势的判断,她觉得这个心狠手辣的晋王没准会取了哥哥性命以后,再取他们母子的性命。
果然,公元979年,宋太祖的儿子29岁的赵德昭被逼自杀;公元981年,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年仅23岁的赵德芳又暴病身亡;公元984年,赵光义的亲弟弟赵廷美又以谋反罪流放,后死于房州。
那么赵光义为什么逼死侄子以后,还要整死自己的弟弟呢?这个赵廷美难道对他的皇位也构成了威胁?
要说明这个问题,得先说说宋初另一悬疑事件,那就是‘’金匮之盟‘’。
(三)‘’金匮之盟‘’真存在吗?是否被篡改过?
要说金匮之盟得从赵匡胤的亲娘杜太后说起。
杜太后经历了唐末五代时期,那是一个王朝更替犹如车轮转动的特殊历史时期。帝王的平均在位时间为四年,十三个帝王中间有七个死于非命。这样的人生经历告诉她,在这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谁能保证赵匡胤不重蹈覆辙?她不也亲眼目睹自己的儿子从柴荣的幼子手里以黄袍加身的方法夺了江山吗?所以立一个年长的储君是保证大宋江山不落入他人之手的较为稳妥的方式。
杜太后临终之前,曾经召赵匡胤进见,并且让当时的丞相赵普记录,目的是为了防止赵匡胤遭遇不测出现幼主被欺或者被篡权的危险,让他传位于弟弟赵光义。
《宋史.杜太后传》里这样记载: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待乐饵不离左右……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之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咽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之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这里有这样的几个疑点。第一:杜太后死时,赵匡胤只有三十五岁,长孙赵德昭已经十一岁,杜太后怎么能预测太祖死后德昭仍为幼子?第二:太祖既遵祖命,为何将盟誓藏起来不给人看?第三:这份盟约为何到太宗继位五年以后,打算对皇弟赵廷美动手的时候才公布于众?第四:赵普作为见证人,太祖驾崩以后不立即说明此盟约,为何等数年以后?第五:太宗时候修的《太祖实录》里,没有金匮之盟,但是在真宗修的《太宗实录》里,就有了这样的记载,为什么史书有这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因此,有这样的两种可能,第一:‘’金匮之盟‘’根本就不存在,或许只是赵光义为了让自己的皇位继承显得光明正大杜撰出来的。第二:或许存在,但是被赵光义和赵普联手篡改过,是一份被改动过的盟约。
赵光义和赵普所公布的‘’金匮之盟‘’人们称之为‘’独传约‘’即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一传而已。而《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记载的,称为‘’三传约‘’即赵匡胤传给胞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四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最后皇位还是回到太祖一系。
所以赵普这个赵匡胤驾崩以后盟约唯一见证人的言行尤其值得关注。
赵普是赵匡胤时的丞相,为开创大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他一直反对太祖传位给赵光义,而且他与赵光义的心腹之臣卢多逊有较深矛盾,所以太祖驾崩以后,他的丞相之位立即被罢免,只给了他一个虚职,赵普因此忧郁寡欢,伺机东山再起。
公元981年,有人密奏赵廷美图谋不轨,赵普立即给赵光义上了一道密奏,他先是抱怨‘’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然后以唯一见证人的身份把金匮之盟的事情和盘说出。
可想而知,当赵光义打开金匮时,赫然发现对他极为不利的‘’三传约‘’时,他的惊骇程度和对赵普这么多年替他保守秘密的感激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他说出了满是歉意的话‘’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几天以后,赵普重新又回到了帝国权力的中枢,被任命为司徒兼侍中。
又过了几天,赵光义提出了一个重大而又敏感的问题,皇位接下来应该怎么传?老政客赵普坚定的回答:‘’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矣?‘’,赵光义非常满意,说了这样的话‘’朕几欲诛卿‘’然后重新任命赵普为丞相。
半年以后,赵廷美谋反案爆发,卢多逊也被牵连处死。赵普整死了对手,重新获得相位,也获得了赵光义的无比信任;赵光义铲除了能对他的皇位造成威胁的所有潜在对手,使得皇位可以一脉单传。
赵光义继位以后,迫不及待的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一改新君继位,次年改换年号的惯例。这里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抢先为自己正名。
再综合赵匡胤生前封赵普为位于丞相之上晋王这一称号的事实,所以最大的可能是:赵匡胤遵母训立下金匮之盟是真,只是这个金匮之盟被赵光义和赵普联手改成了单传约。
(四)赵光义谋杀赵匡胤,或因为花蕊夫人
那么赵光义为什么要杀了赵匡胤呢?他不是武将,显然不是武林高手赵匡胤的对手,那么他是用什么方式杀了赵匡胤的呢?这得提到另一个人,那就是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是后蜀君主孟昶的夫人,孟昶战败以后被带到京城,孟昶死后被太祖赵匡胤封为贵妃。
花蕊夫人相貌倾国倾城,才华出众。作为好色之徒的赵光义(从他后来对南唐后主李煜的夫人小周后的贪婪和强占足以说明)非常垂涎花蕊夫人的美貌,但是赵匡胤在,他哪敢轻狂。
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
那日,赵光义伺机想轻薄花蕊夫人,不想被太祖知道,太祖大怒,因为弟弟光义在他面前一直都是极为谦逊韬晦甚至有点低声下气的,所以他拿出玉斧责问赵光义。赵光义吓得赶紧起身,连连后退赔罪。太祖消怒之后,继续饮酒,赵光义怕太祖秋后算账,也怕这个事情败露。于是这位下毒高手毒死了哥哥赵匡胤(联想到赵光义后来为了霸占小周后,用牵机药毒杀了南唐后主李煜可作出这样的推测)。
也有史家认为赵匡胤死于酒精中毒,但是凭赵匡胤的酒量,不可能赵光义喝完以后可以自行回府,而赵匡胤却酒精中毒而亡的。更何况,这两人饮酒,至于喝到这个份上?所以这样的说法经不住推敲。
也有人根据赵匡胤的画像体态较胖得出来他死于类似于心肌梗塞之类的疾病,但没有任何相信的史料加以佐证,只是推测。
"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成了宋初两大悬案,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
赵匡胤乃一代明君,可这样的伟人最后的死因竟然成了千古之迷,着实让人惋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管怎样,宋太祖的一生是神奇而又伟大的,他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