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出生在农家,从小就对农历的节气和节日有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和记忆,“七月半”即是其中之一。
每年这一天的傍晚,天刚刚黑下来的时候,父亲就小心地备好三碗菜、三碗饭、三杯酒、三双筷子,把提前很多天就买回来的裱纸、冥币和鞭炮拿出来,带着母亲、我和小妹一起到门口的小山坡边,烧纸,放炮,磕头,祭拜。这当中,父亲很少说话,看起来心情极是沉重。
很小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不敢多问,只是跟着父亲做了。只记得这一天傍晚,村子里家家门口都在烧纸放炮;只记得这一天晚上,一定有当年的第一顿鸡肉吃。其它的就不知道了,好像这一天就该这样。
2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什么好吃的,只有来了客人,才有可能花钱跑几里路外的小店买回一点点荤菜。而这一天,却毫无例外有一条半尺来长的鱼、一块两三寸见方的肥肉和一只一斤左右的小公鸡。鱼和肉是父亲清晨时分专门买来的,而那只小公鸡,是当年春暖花开时,父亲从十里路外的镇上捉来的十几只鸡苗中,喂养得最大最壮的那只。到七月半的时候,最大的那只也不过斤把左右。
喂养鸡苗是为了鸡长大了,可以下蛋卖钱,但是鸡苗捉来的时候,是不知道公母的,只有等到长大一些才知道。所以,如果后来发现谁家的鸡苗中母鸡比例大,那是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会被人们反复提起和称赞。而公鸡,则等再稍微长大些,就陆续被用来招待客人,不会喂养太长时间,这会费掉太多粮食,得不偿失。
那天晚上的晚餐,虽然没有客人,却非常丰富,就是这些祭拜完之后的“三荤”被父亲烧成美食了。尤其那只小鸡,几乎是家家过完年之后大半年来第一顿鸡肉。
吃饭的时候父亲总是说,人死了以后,到了阴间,也和我们一起,也有他们的生活起居,而七月半这一天,逝去的祖先都会出来,向我们要点吃的和穿的。
后来长大了,我虽然半信半疑,但觉得这一天追念一下先人总是一件好事。每次看着父亲如此严肃认真地做着仪式,我们也自然老老实实跟着做。
3
再后来,我和小妹都离开了老家,离开了父亲母亲,在城市里奔波生活。每年的七月半,只有父亲和母亲做了,当我准能记起这一天,总会打个电话回去。
再后来,父亲毫无征兆地离开我们走了。这些年的七月半,母亲在老家做,我则在城市马路边的一个角落做。
我没有摆“三荤”,没有摆酒,这在城市的路口并不合适。我只买了一捆纸、几包纸钱、一把香,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城市的一隅,在阑珊灯火之下,将它们堆在一起,点上火,然后就呆呆地看着它们,静静地燃烧。
初秋的深夜,已有几分凉意,而心头的冷才是真正的冷,那一个个寒颤,分明是孤单啊。
4
这一晃间,12个年头过去了。而那一年,父亲才刚刚60岁,我30岁。
我不知道每一年的这一捆纸对于父亲有什么意义,佛家认为,人走了,不一定在六道轮回,也有可能在极乐世界。
我不知道父亲现在在哪里,但我相信,善良、慈爱、勤劳、本分的父亲一定不在最恶的那个地方,也不会在受苦受难,也不缺少什么,但每一年的这捆纸,我依旧要烧。
对父亲的记忆逐渐模糊,很多时候已经想不起来了。这一堆明晃晃的火焰,将我这颗心照得透亮透亮,让我能看到父亲。这一堆明晃晃的火焰,是我和父亲之间的沟通和链接,是永远的父子深情。
这一刻,父亲一定会出现,陪在我的身边,看着我,不会走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