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意译】
高山绝壑连绵不断,山势如万马东奔,直到三峡尽头的荆门山,雄伟壮丽的山川钟灵毓秀,万山深处藏着一个孕育了王昭君的小村庄。昭君早已魂断绝域,只留下一个长满青草的墓地,在茫茫大漠中独对黄昏。当年,汉元帝仅从画像中约略的认识到王昭君的绝代美貌,以至于她远嫁他乡异国,只有她的幽魂带着环佩之声在月夜独自归来!千百年来留传着昭君在匈奴所作的“怨思之歌”,琵琶弹奏的乐曲中分明充满着昭君远嫁的悲愤之情。
【赏析】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本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写昭君远嫁异国的幽怨,生不能回到家乡,只能死后魂归故里,诗人对王昭君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同时诗人借写王昭君也抒发了自身的身世飘零,怀才难遇的悲愤之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群山万壑随着奔腾的长江奔赴荆门山,起笔气势不凡,一个“赴”字把群山起伏、万壑雄奇的气势,活现了出来,让人联想到似有千军万马奔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在这群山深处,有个小村子,王昭君就出生在这里。首联诗人由雄奇的群山万壑起笔,紧接着落笔到昭君出生的一个小小的村庄。极富画面感,如同一个电影的镜头,首先映入观众眼里的是一个无比雄奇壮阔的群山起伏的画面,随着镜头的移动,镜头逐渐拉近,拉近,最后聚焦到了一个小小的村庄,镜头再拉近,停留在昭君出生的屋舍。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我不同意这个批评,昭君出塞,本就是为国家边关的安定而牺牲,昭君对国家的贡献无异于一个英雄。杜甫在这里用气象非凡的景象来烘托昭君,以此表达对昭君一个小小的弱女子却要承当如此重任的同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离开汉朝的宫廷,来到茫茫大漠,死后被孤独地安葬在远离故土的孤域,独自面对黄昏。此联对仗工整、境界开阔,读来让人心生悲凉。“一”与“独”相对,强调昭君孤独远嫁的无奈,“去”与“留”相对,让人不禁想象着美貌绝伦的昭君,如何满含对故土依恋的眼泪,看着自己生活的朝廷的宫殿逐渐消失在视线里。昭君永远留在在茫茫大漠。“紫台”与“青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着震撼人心的效果,昭君从她生活的富丽堂皇的宫殿,走到了绝域,葬身于绝域,她的长满青草的墓地,在斜阳的映衬下,越发显得孤独、凄凉,不由得让人为昭君掬一把同情之泪。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画图省识”,本于《西京杂记》的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言昭君因为对自己的美貌充满自信,不肯贿赂画工,而错过了得到皇帝赏识的机会,最后皇帝虽然终于看到了昭君的真容,并为她的美貌而倾倒,可是为时已晚,为了国家的信誉,为了边疆的安定,还是毅然让昭君远嫁匈奴。此句批判汉元帝的昏庸,把昭君的命运交给了画工,以此昭君虽然才貌出众却“养在深宫人未识”。杜甫自小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写此诗时杜甫已经55岁了,还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而此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可以得到皇帝赏识的机会了,昭君貌美,却没有被皇帝发现,杜甫有才,同样无法得到重用。此句写昭君实则是写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悲哀。
“环佩空归夜月魂”“环佩”指的是古人所系的佩玉,这里用来指代昭君。“空归”生不能在故国被欣赏,死后幽魂归来,又有何益?所以是“空归”,写得让人肝肠寸断,把昭君魂断异域的万千遗恨都写了出来。生不能在家乡,死后也要魂归故里。“夜月魂”与“春风面”又是一组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对比,无限的遗憾与同情寓于其中。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此联写得真切率直,说的是千载之下,人们分明能从昭君演奏的琵琶曲中,听到她那无穷的怨恨。“怨恨”是此诗的点睛之笔,可说是“卒章显志”。昭君貌美,却因为画工的贪婪,错失了被宠幸的机会,远嫁绝域,客死他乡,只能魂归故里,她能不怨恨吗?杜甫少有大志,仕途坎坷,历经家难、国难,漂泊西南,衣食无着,大志落空,他能不如昭君般怨恨吗?杜甫为昭君的命运鸣不平,实则是自己的内心有太多的不平,作者将满腔的同情给予昭君,实则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愤。
2018/4/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