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近听了一堂课,上课的老师说他曾目睹了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每天从市政府门口经过,总是看到很多下岗职工静坐,抗议。他说自己很同情那些下岗职工,但在每一个时代,都成全一批人,也淘汰一批人。
当前,科技日新月异,不断冲击和刷新着我们的认知。在时代的新节点,对个人来说,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是自身本领不够强大所致。
老师引出他的主题,变革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学习的时代,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不断学习,才能存活。我很赞同他的观点。
我的叔叔阿姨曾经也是国企的员工,改制时阿姨直接下岗,叔叔本还可以继续留在单位。那时他们的孩子才刚上小学,家中无人可以依傍,一身重担,叔叔不愿等着被淘汰,自己主动提出辞职。
之后俩人孤注一掷,投了所有的积蓄开了印刷厂。叔叔阿姨从不曾停止学习,保养维修机器、排版打字上网、电工木工装修、舞蹈烹饪,方方面面无所不通。不仅生意做得不错,家庭也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活得有滋有味。当年同一单位下岗的叔伯们,再就业也没找到好的工作,大多去做保安、开出租车,混迹于社会底层,艰难度日。
或许是目睹过他们的遭遇,也或许是隐约觉察到变革终将来临,我对自己的职业一直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
-2-
不过我从小并非品学兼优的孩子,也没有任何方面的天赋异禀,读一般的大学,找一般的工作。站在人群里,我毫不起眼。所以,当我想掌控自己的生活,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时,父亲怒不可歇。
他试图像往常一样,用他的威严辗轧我内心的渴望,让我屈服。那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反驳了他,带着泪水,带着多年来的隐忍,以及对新世界的不安。
父亲愕然,继而试图说服我,但我不为所动。最后,父亲沉默着起身,弓着身子,双手交叉置于背上,缓慢地走上了楼,我瞥见父亲耳根旁渐渐花白的头发,突然发觉父亲不再年轻。
这个世界,不再是父亲熟悉的世界,我也不再是那个只听父母话的女孩。
父亲说我眼高手低,只不过是多读了几年书,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从父亲的经历看,他的话语有几分道理,他们吃了太多苦,太懂得生活的艰辛。在他们眼里,体制是唯一的庇护所,他不希望我过得太辛苦。
但在这个信息呈原子裂变的爆炸式增长的世界里,父亲们,已与这个时代渐行渐远。我已经不再把“稳定”当作人生的第一追求,而是希望在物质条件得到一定满足后,能够追求精神满足。
-3-
想法改变大概是发生在2014年,在一篇日记中我写到:我不愿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平庸,最终泯灭于众人。
写这句话的初衷,并非要自己成为世人皆知的名人,只是希望,即便容颜老去,依然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依然关注时事,关注自身发展,依然理性、克制,依然热爱生活。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看书、跑步、旅行、养生。虽然断断续续,行动缓慢,但一直坚持。
2017年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包括一年看20本书,去旅行两次,成为签约作者……
截止目前,不包括电子书,单是纸质书已看完了30多本,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了好书,还逐渐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类型。
我还买了得到的会员,听商业趋势,学管理知识,这些知识慢慢地为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让我对人生、对社会、对教育,方方面面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独自去旅行,尝试写作,一样一样我都在实践着,感受着超越自我、突破舒适区所带来的喜悦,看着自己一点一点的蜕变。
一瞬间思维的改变,竟改变了我的状态,甚至生活。
-4-
畅销书作者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一书中提到,我们所想所做的事都是通过思维模式来实现,思维模式一旦转变,成千上万次积累后,就会明显改变我们的状态。
学习得越多,思考就越多,困惑也就越多,困惑会督促着自己再进一步学习来寻找答案,如此,变形成了良性循环。
用麦格尼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一旦正向思维模式在脑海里生了根,自动接管了大脑中管理的版块,就已经不再需要在这方面持续投入了。
因为思维已经转变成了持续的行动,行动已经变成了习惯。而习惯,改变命运。
现在,我的人生似乎一如从前,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即便待在封闭狭窄的环境里,我也感觉我的世界无限大。我仍然时常焦虑,但已经懂得与自己和解;我也时常困惑,但我知道应该去哪里寻找答案;我还没找到人生的最优解,但似乎已经渐显端倪。
也就是在这几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阅读量太少,知识不成体系,写作时往往词不达意,不够深刻,也意识到不会进行知识管理,素材收集,写的文章空泛无趣……
我不断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做出改变。这样的我,总有一天能够找到心灵的安宁。
所以,世界变化了,我们怎么办?我的答案是:改变思维,不断学习。
法国图卢兹老年大学的座右铭是: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如此。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