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的日常已经离不开手机毫秒的陪伴:清晨那拥挤的地铁公交上,每一个人都在专注低头刷着什么,身边发生什么并不关心,只沉醉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课堂上本该焦点在老师讲述知识的同学也做起了低头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刷战斗机;工作时,本该专注工作任务的职场人士也被手机吸引了注意力,一会没有触碰到手机那温暖的外壳就像有千只小虫在嗜咬。
更有甚者,有人干什么都是手机优先体验:吃饭前,首先拍照片,然后修图,最后发朋友圈,续集等待评论接着回复,这一顿就算吃完了;去一个地方旅游,不在乎它的历史,也不在乎它的文化,走马观花,只要往那个地方一站,拍几张照片,就算完成了一次旅途;跑步的时候,将自己整套装备拍照纪念,然后就放弃运动,坐在公园里与好友进行互动。
手机虽然拉近了远方的人的距离,千里之外想见马上就可以见面,可是却也在现实中的两个人间建筑了高墙,我不知道你的世界你也不关注我的世界。
曾经和一个很久没见的老朋友去吃饭,我以为我们会拉着双手唠家常忆往昔,不说痛哭流涕也会酣畅淋漓,结果我们一见面,她就拉着我自拍了几张,然后就一边P图,一边跟着我往餐馆走去,嘴里还说着:“你拉着我点哈,我帮我们的照片美颜一下,发条朋友圈,纪念一下我们逝去的青春”。我想聊天也不差这一时半会的,这么关注我们的形象也是另一种爱啊,就带着她直奔餐馆。
坐下后,她还是没有放下手机,一直盯着手机哈哈大笑,我说一句话,她隔了很久才反应过来,我当然就觉得聊天没有意思了,开始默默吃饭。她开始时不时和我分享:我这朋友评论的真逗,这个还说你像明星。可每一次都不等我接话就又回到了手机的世界,吃完这顿饭她说有事我们就散了。
我拿出手机看了一下她发的朋友圈:刚和几年没见的朋友共进午餐,聊的很开心,期待下一次。我默默的在心里想应该不会有下一次了,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没有直接在微信上和她聊开心。
不管我们多不想承认,手机就是霸占了和亲人相处的时间。有人说,不对啊,我放假就回去陪他们,这怎么霸占了呢,可是是不是回去就是拿着手机看剧看小说,等待他们的伺候,有时他们就在你身边,可你却视而不见。
我有一朋友,每次放假就回家,我觉得这是孝顺的表现,我就问他:你每次回家都陪你家人干什么啊,我学习一下。他说:你这么一问,我好像每次回家确实没陪他们干什么,反而他们因为我的回家而更小心翼翼了,每天都在思考我喜欢吃什么菜,怎么做出不同的花样,前一天的菜第二天绝对不会吃。
于是我明白了,这不叫陪伴,只是在一个比较近的空间一起待着,低质量长时间的一起待着不如高质量短时间的陪伴,帮着一起摘菜、打下手、做家务,教他们怎么离这个社会更近一些。
记得我上学放寒暑假的时候,一放假就往屋里跑,因为可以见到我最爱的外婆,可是我时时刻刻都拿着手机,不是在看小说就是在看视频,导致我好几次听不见外婆和我说什么,终于她忍不住和我说:你能不能别整天只拿着手机啥都不干,手机有这么好玩吗,每次和你说话你都不回应。我才从意识里调出好几次外婆想和我说话可我没有理她,她离开落寞的背影的画面。老人的世界只有我们,而我们却在心灵上抛下了他们。
除开这些感情上的伤害,这真是一件不礼貌的事情。
过年的时候,很多叔叔阿姨都回来了,于是会问问你的动态,可是我是一个资深微信控,当时正忙着和网友聊的火热,没注意听,当我妈拍我说叔叔在关心你呢,你怎么这么没有礼貌,不回答叔叔的话。我抬头就看见叔叔脸色不太好,但还是尴尬笑着帮我圆场:孩子嘛,玩玩没事的。就也不继续问我,转过身走了,天知道我已经是二十好几的老姑娘了。
手机是个好东西,可它只是调味品,不应该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放下它是对自己生活品质的尊重,亦是对别人的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