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安徽户籍人口7,059.2万人。2017全国流动人口大数据显示:安徽近10年间流失962.3万人,仅2017年一年流失新增近15万,人口净流出数量高居全国第一。
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如何争个第一的名号出出风头是有难度的。而这次人口净流出的“第一”,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经济:高消费脱轨低收入下的人口流出。
没错,经济是最直接、最直观、最直面的问题。2017年安徽GDP总值27,518.67亿元,省份排名第13位,看似还喜感的数据之下,然自改革开放的40年以来,省份排名却没有任何进步,且与周边近邻兄弟省份(除江西基本持平外)相去甚远。
单看GDP总值还不够,我们再来看看人均GDP,这一下安徽的掉队现象更严重。
抛去GDP、人口、人均等官方数据,消费者自身感受是最有发言权的。粗浅手工统计安徽几个贫困县如舒城、石台等地年平均收入及支出,不难看出若不“离家出走”,根本不可能有收入结余。
而在其他几个县城走访的过程中,如东至县,岳西县等地,部分物价基本赶超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水平,理发店的洗剪吹要50元左右,KTV要800元3小时(少于3小时按3小时算),超市走一圈随便几样东西300元打底,而部分新开楼盘更已接近万元大关。
其次,地理:“外部瓜分”及“宫廷内斗”大戏跌出。
倚靠长三角,东接江苏、浙江两省,距上海200公里不到的路程,没有大城市的收入水准却“媲美”大城市的开销力度,人们轻轻松松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外出务工)。春节一过,放眼安徽的广大农村,基本只剩空巢老人或留守儿童。失去青壮劳动力及消费主力军,何来经济产值?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的安徽称之为北方,干旱少雨。而水系相对略丰富的南方却又多为山区,仅长江沿岸带是平原地区。但沿长江水系的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市,也就芜湖勉强跻身于三线城市。老牌省会的安庆,原地踏步的几十年如一日。省会城市的合肥老大哥近几年跑的不慢,不过似乎忘了曾经一起出道的一众小弟。
久而久之,一众小弟似乎也不愿再趁“大哥”的江湖名号,慢慢形成以芜湖、安庆、滁州、铜陵、马鞍山、宣城、黄山、池州为团的皖南阵营,以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为团的皖北阵营,和以六安、淮南、合肥为团的省会阵营。三大正营无论在历史、习俗、饮食还是日常交流中,都显得互不衔接。
这还不是重点,而在皖南阵营中,芜湖、滁州、铜陵、马鞍山因为临近南京,被看做是南京的小弟,组成了“亲苏帮”。黄山因特殊地势及历史底蕴上,又一脉承接了古徽风范,自成一体。因此,曾有文章笑侃:安徽,为什么看起来像16个省?
再者,文化:缺乏民族文化核心凝聚力。
安徽,是最具有包容性的省份。在这里,即可以纵览群山,也可以濯足大川;即可以回眸历史风云人物,也可以远瞻科技前沿未来;既便捷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也快速吸纳九州及海外文化。在这里,徽风与徽商并存。在这里,56个民族一个也不少......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一些民族,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保留着很多传统的文化习俗,一些特定的喜事或节日,不论男女老少,大家围着火堆载歌载舞。然而安徽的民族分布,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呈现。少数民族与汉族互相尊重,相互融合,相互谅解,彼此间的文化差异被抹平,大家经常会说一句“没关系,不要紧,不在意”。
我们常常遇到一个困惑,就是当选择多了反而变得没法选择。个人感觉,文化也是这样。在安徽,自春节后,二月二、清明、三月三、端午、七月半、中秋、九九重阳、东至、腊八、小年等等,记得小时候民间是奉节必过,形式不一。然而如今,我们期盼的似乎只有春节。很多人对族谱、祠堂几乎已没任何概念,更别提其他形式的礼仪、仪式、大小聚会。
随意,本是个谦和的词语。但当缺乏核心的民族文化,我们对任何事情都变的很“随意”时,我们也就缺乏了凝聚力。没有任何“牵绊”,我们可以“随意”出发,可以在外“随意”逗留,可以对任何倡议“随意”应付。
最后,政策:没有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
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安徽本是个好地方。然而在一些地方,山上的茶林荒废了,水里的鱼群快灭绝了,俨然成了靠山山空,依水水流。而个别想要搞点创新产业的,还各方面受阻。申请开山种果木,山不能砍,只能任凭杂柴火胡乱生长。申请挖水塘搞养殖,田不能挖,外出打工让田慌着可以,但“基本农田”不能“破坏”。提议养猪养鸡吧,还要搞环保审批......
其实,安徽还有很多可以深度挖掘的支柱产业。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九华山,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首;天柱山,安徽第二大名山;皖北一带,建国以来一直大力扶植的白酒业基地;沿江一带,有着广袤的沿江平原,充沛的水系,发达的水运枢纽;扬子鳄,最适宜栖息和繁殖的地段也在安徽境内;黄梅戏,我国三百六十多戏曲剧种排行第五。然而这一切,当出了安徽界之后,几乎没太多人知晓。
如今,当各地轮番上演“抢人大战”之际,安徽却在无私输出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在很多便民服务及政策举措方面,尚看不到对人口流失的惊觉和补救之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