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红楼,并没有关注到秦钟这个角色,因为他在书中出现得很早,离世也很早,似乎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读了很多次后才开始关注到秦钟,尽管还是不太喜欢这个人物,但不可否认他的存在并非毫无意义。
一说到秦钟必然说到秦可卿——那个神秘美丽的女子。秦钟姐弟都在宝玉生命里出现过,并在宝玉心里占据一席之地,却都不幸早早离世。
作为宝玉梦中情人身份出现的秦可卿,是宝玉性意识的启蒙者。
她兼具黛玉和宝钗的美丽,又有着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女子却有着最不幸的命运,她的早早离世预示着红楼群芳类似的悲剧命运。
如果秦可卿是宝玉的梦中情人,秦钟就是宝玉的少年伙伴。
在红楼里面,宝玉大多数时候都在女孩堆里厮混,好像没什么同性朋友。其实宝玉也有几个年龄相当的同性朋友,如柳湘莲,蒋玉涵,但若说交情最深莫过于秦钟。
秦钟是宝玉最早的同性友人,也是给宝玉人生留下最多遗憾的人。
最早在第五回,作者就借秦可卿之口提到了秦钟,让我们知道秦可卿有一个与宝玉年纪相仿的弟弟。读者也和宝玉一样对秦钟充满好奇,很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秦钟的出现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直到第七回他才正式亮相。
红楼梦惯用对照手法写人,写一个林黛玉就有一个晴雯来对照,写一个薛宝钗就有一个袭人来对照。秦钟,其实就是对照宝玉来写的。
红楼第七回这样写秦钟:
较宝玉略瘦巧些,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的向凤姐作揖问好。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
从外貌看,秦钟简直就是另一个宝玉,不仅外貌连气质两人都近似,两人第一次见面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宝玉恨自己生在候门公府之家,遗憾没有早与他交结,如此才不枉一世。秦钟可恨自己生于清寒之家,被贫富悬殊所限,现在才与宝玉交结。
两人可谓“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初次见面就一见如故,亲密无间,很快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
在书中,除了黛玉外宝玉还没有和谁这么形影不离过。两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度过最快乐的一段少年时光。
少年的友谊总是单纯而热烈,宝玉本来就是个没有阶级分别的人,和秦钟好起来更不分彼此,贾母等众人因为宝玉和秦可卿的缘故也十分厚待秦钟。
那么秦钟又因何早早去世呢?
秦钟的死虽然让人叹惋,但也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虽说宝玉待秦钟如一奶同胞,但两人到底不同。
宝玉是谁?是豪门贵族的公子,寒着金汤匙出生,即便什么都不做也衣食不愁。
而秦钟,除了外貌与宝玉可堪相比,其他方面和宝玉相差悬殊。
秦钟出身寒微,秦钟父亲是一个芥豆之微的小官,之前并无儿女,秦可卿是秦父在养生堂抱来的养女,五十多岁才有了秦钟这个孩子。
看到这些,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秦可卿那样出色的一个女子却沦为公公贾珍的玩物。但凡娘家有人撑腰,秦可卿就不会那样委曲求全,想到此不免让人心酸。
老来得子,可以想见秦父对秦钟看得有多重,估计是“捧在手里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那种。
虽然家境寒微,秦父也坚持请老师在家中为秦钟授课。在当时能请得起私教的,应该是家境优越的,比如林黛玉就请了贾雨村上门授课。以秦钟的家境,请老师想必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因为老师去世,秦钟一发连老师都没了,遇到宝玉这个机会,可以让秦钟到贾家家塾上学,秦父喜出望外。
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成名可望。因此十分欢喜。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府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容易拿不出来;又恐误了儿子的终身大事,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
脂砚斋在此处做批:为天下读书一哭,寒素人一哭。
不论是谁读到此处都难免会感到心酸,秦父那颗望子成龙的心,不就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吗?
尽管家境贫寒也不惜掏光家底培养孩子,满指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想法虽然有些世俗功利,但拳拳爱子之心,日月可鉴。
然而,老父亲的这番苦心,秦钟明白吗?看看他都做了些什么。
好不容易得来的读书机会,秦钟视作儿戏,他非但没有好好把握机会刻苦学习,还整日与学堂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比如“香怜”“玉爱”勾勾搭搭,并因此在学堂掀起轩然大波。
因为此事他还惊动了姐姐秦可卿,习惯了父亲姐姐以自己为中心,秦钟从不为他人着想,让本来卧病在床的姐姐雪上加霜又添烦恼:“气的是他兄弟不学好,不上心念书,以致如此学里吵闹。”
这下连尤氏都看不过去,觉得秦钟“不知好歹”,不该向姐姐说烦恼。
他不想,如果不是姐姐的缘故,凤姐儿会在贾母面前为他说好话,他能那么顺利进入贾府家塾?没了姐姐,他在贾家就少了一个靠山。
母亲早亡,父亲年迈,长姐如母,秦可卿对待秦钟可是尽心尽力,姐姐去世,作为弟弟的秦钟原该是最悲痛的,可在秦钟身上却没有看到一点悲伤的痕迹。
在重情重义上,秦钟远不如宝玉。宝玉对待身边人关心体贴,哪怕一个丫头晴雯的早逝都让他悲痛欲绝,而秦钟在姐姐的葬礼上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什么悲伤,跟个局外人一样。
不仅没有悲伤,秦钟还一心想着寻欢作乐。为姐姐送灵借宿水月庵,不过暂住一晚,秦钟却不顾佛门净地清规戒律,与相好儿小尼姑智能儿在禅房偷期缱绻,一番云雨。多亏宝玉及时发现制止,才免得酿成一出丑闻。
姐姐尸骨未寒,父亲犯了老病,他不仅不为死去的姐姐和病中的老父着想,也没有为智能儿考虑过。他不想这可怜的女孩子将来怎么收场,只顾满足自己一时的性欲。
秦钟这样的男孩子绝不是值得托付终身的良配,他的自私懦弱已经证明了一切。
可怜智能儿,一心扑在秦钟身上,以为终身有靠,私逃进城看视秦钟,被秦父发现遭到驱逐,她和秦钟的私情恐怕再也瞒不住了。
书中没有交待下文,不知这个小尼姑后来何去何从,或许被逐出佛门,或许声名狼藉,无论哪一种,对于这个从小就没离开过水月庵的女孩来说,都是不可预知的厄运。
更可怜的,是秦钟的老父亲。满指望儿子勤学上进,把握机会考取功名。没想到紧跟着女儿不明不白的去世的,就是儿子不成才的真相。他竟然罔顾社会伦理,去勾搭一个小尼姑。一气之下,这位老父亲老病发作,几天就“呜呼死了”。
短短一段时间,秦钟就死了两位亲人。虽然不能说是秦钟害死了姐姐父亲,但对亲人的接连去世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弟弟、儿子,他即便不能侍奉床前,端茶倒水,至少不应该雪上加霜,增加亲人的病痛。
天作虐犹可活,自作虐不可活。正是大好年华,有姐姐庇护,又有宝玉这个贵人相助,如果秦钟用心读书,日后复兴家业,改变命运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叹他找不着自己的位置,认不清自己的方向,耽于感官享乐,追求一时安逸,最终误了性命。
人生紧要处就那么几步,几步走错,满盘皆输。
回过头来看,造成秦钟悲剧的原因除了他自身的不觉悟外,家庭教育要负一部分责任。
因为老来得子,秦父过于宠爱孩子,却忽视了对他的品行教育,没有培养他的责任担当意识,养成秦钟做事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的性格。
像秦钟这样被惯坏了的寒门子弟,在当下社会也比比皆是。
都说寒门出贵子,古时候有很多出身寒门却有远大志向而终于出人头地的人,比如欧阳修,范仲淹。
但有一些寒门培养出的却是另一种“贵”子:他们没有优越出身却养了一身“公主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远大志向和坚毅性格,吃不得一点苦头,受不了一点磨难,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最终误了自己,害了他人。
秦钟之死,寒门“贵”子的悲剧,这样的家庭教育值得我们反思。
2022-5-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