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言学国学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孙子兵法》的语法与修辞

浅谈《孙子兵法》的语法与修辞

作者: 后院篱笆 | 来源:发表于2016-10-16 21:18 被阅读441次

     

    浅谈《孙子兵法》的语法与修辞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可见,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领域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它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于军事领域、经济领域,乃至外交领域。人们对它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它在现实中的作用及运用上。其实,《孙子兵法》中的语法及修辞及其所体现的语言特色,也很具研究价值。

     首先,在《孙子兵法》中数量词反复被使用。例如,在《始计篇》中,有:“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其中,一、二等数量词的使用,清晰、明了的展现了在作战前需要分析的敌我之间的五个方面。在《作战篇》中有:“驰车千驷、革车千盛、带甲十万、千里馈粮。”这些数量词清晰、准确的展现了兴兵作战所需要的物资要求。在《虚实篇》中有:“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即我集中兵力与一点,而敌人分散为十处,我就是以十对一。通过数字“一”与“十”的对比,形象地体现了在局部战场上出现的我众敌寡的态势。

     以上三篇中的数量词,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战争中所需的物资、战争中需要分析、对比的方面等问题。可见,量词的简洁明了、表意清晰的特点。

     在《孙子兵法》中,并列结构的使用较为广泛。例如,在《始计篇》中:“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其中,“一、二、三、四、五”作为敌我双方的五个方面,为并列关系。又如《谋攻篇》中的:“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其中“全国”与“破过”、“全军”与“破军”……为并列关系。“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又与“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为并列关系。再如,《兵势篇》中:“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其中,“声、色、味、战势”为并列关系,“听、观、尝、穷”为并列关系。

     诸如上述几例,在《孙子兵法》中还有许多并列结构。这些并列结构在人们对于战争准备、战势分析、战争策略等方面分析的解读中具有中重要作用。

     除语法方面的特色外,《孙子兵法》修辞手法的使用也很鲜明。

        排比修辞的使用。

     可见《军争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九地篇》:“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这些排比句罗列整齐,贴切自然。

        对比修辞的使用

     可见《虚实篇》:“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即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我预想的战地,是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先我来到战场,是设置障碍、多方阻挠的结果。其中,敌人自至与不得至形成对比。再如《军行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其中,不可胜者与可胜者形成对比。

        反问修辞的使用

     可见《始计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反问修辞的运用,使文章简洁明了,加深了表意程度。

     《孙子兵法》的语法与修辞别具特色,很具研究价值。值得更多学者研究与探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孙子兵法》的语法与修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ka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