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沼芰荷
今天再继续昨天的话题。
昨天发布了如果作者是渣男,你会用其人品来评判其作品吗?的(1)部分,提到了徐志摩和元稹这两位现代人眼里的渣男,引出了下面这个话题:你们会因为作者的人品而去质疑他的作品吗?有的人作品写得很好,但是人并非是我们心目中那种形象,你们会宽容对待吗?只单纯看作品?或者为作者开脱,用另外的词语来掩盖他的行为呢?
今天先分享读书群里大家的讨论。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来表明自己观点,见仁见智。因此,我在客观呈现聊天内容的同时,只在括号内加入我的一点小思考,不做展开。
明天会在(3)中单独分享我自己的发言和我现时此刻的想法,以及几位友友的留评。
读书群里的详细讨论如下。
Y: 作品≠人品。徐志摩的人品=徐志摩在诗里传递的观点?引用一下钱钟书的话,如果喜欢吃鸡蛋,干嘛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在我看来,作品和私德完全是两回事,没必要因为私德而刻意贬低作品,或者因为作品而对人品刻意维护。不过有时候人的确是很主观的,不可避免地会因为“人品”而厌恶作品。(我有过因某人品而不接触其作品的事。)
择善: 我也赞同你的观点,作品不等于人品。人品是作家的私德,作品有更宽广的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我们可以不喜欢作家的某些行为,但他的作品作为文学创作却会流传很久。(确实如此!这种事不要太多啊!)
S: 作品里面的观点和隐射的内容往往离不开一个人的想法和行为,完全分开不可能。母鸡病了,生的鸡蛋你敢吃[呲牙]。(是啊,如果鸡蛋也带着病毒呢?三观不正的人说出的话,你敢听?)
阮:作品不等于人品。我们也不能以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去评价他(她)的作品。上面有群友说一个生病的鸡下的蛋你敢吃吗?这跟我们所谈论的完全不是一个问题!
这个比喻不恰当。应该是一个道德品质有问题的鸡下的蛋你敢吃吗?答:我敢吃!历史上有许多所谓的“人渣”,但是他们却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道德品质有问题的鸡,这个得好好想想!突然想到一个说法:生气时给孩子喂奶,奶水会有毒。百度给出的答案是:哺乳期生气,奶水并不会产生毒素,只不过情绪不好会导致乳汁分泌减少,同时,与宝宝接触的妈妈,会把坏情绪传递给宝宝,导致宝宝心情不好。)
南 :如果没在群里告诉我,元稹和徐志摩是那样的人,我还真没有机会了解到这些。他们作品的名气都很大,大到直接给人以先入为主的印象,大到甚至教科书都有其作品而忽略其生平的污点。(言外之意,我们只需要欣赏作品就好,不了解其人品也无妨?)
看完他们的事迹我也气愤,不过想一想,难道他们的人品在当时就是坏了?若他们真正抵触当时主流,估计都不会有作品可以在当时出名。(这话的意思是,当时的主流都如此?)
爆爆: 曾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和尚整天想着山下的妓女,有一个妓女一直渴望出家当尼姑,纯洁的身体和污秽的心灵,污秽的身体和纯洁的心,他们两个哪个该上天堂?哪个该下地狱?有时我们的行为和我们内心的追求背道而驰,人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嗯,不可貌相!)
我们看到他的作品也就是看到了他内心追求的东西,他的私德中不洁的地方那就是他无法摆脱的污秽,也许是他心灵的污垢,也许是为了实现心中的追求所为的必要的恶。(想起毛姆在《刀锋》中写到的男主莱雷,一个极其追求精神世界的人。毛姆大加赞赏和羡慕。那正是毛姆渴望成为的另一种人,只不过,毛姆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到。)
人的思想和行为究竟哪个更重要?该用哪个作为评价的标准?一个士兵在杀人时想的是为国捐躯,为了守护心中的美好,但是对敌人来说他却是一个可怕的杀戮者。(这又是一个角度!)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明天会继续这个话题,分享我自己当时的发言和现在的想法,以及昨天大家在我文章下的留评。
欢迎来读本文的您,也能在此留下宝贵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