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点历史历史
读李鸿章全集二:洋人的账单

读李鸿章全集二:洋人的账单

作者: 图图1988 | 来源:发表于2018-04-21 10:42 被阅读22次

    淮军身处上海膏腴之地,十里洋场,难免要与洋人打交道。太平军侵入上海,英法两国一方面为了保卫其在沪的既得利益,愿意出兵与淮军协同作战;一方面又因为利益纠葛和清朝政府时有摩擦。关于这些洋人,今后笔者还将专文叙及。这里先择取其中的一则趣事讲述,以飨读者。

    同治元年七月九日,李鸿章收到了一份英国人送来的账单,要求江苏藩司衙门报销其在上海环城新建炮台等项目的工程款。洋人的项目工程款,怎么要找清政府报销呢?这其中自有缘故。原来此前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东征,其前锋部队距离上海城只有几十里。负责协防上海的英国提督何伯,为了加固城防,火速组织工程队新建了环城炮台十八处、南门至西门新路一条、西门内坚固泥城一座,预计耗银一万八千三百余两。此前由市财政先行支付库银四千二百二十余两,现在诸项工程即将完工,特向江苏省财政申请补足尾款。

    面对这份来自洋人的账单,李鸿章心中斟酌再三,手中的笔始终落不下去。因为这份账单实在是很成问题。既然该笔工程款要找江苏藩司报销,那么事先为何不向自己禀报?该工程项目既未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复,岂能擅自实施?很多读者都往往会有一个错觉,即认为清政府懦弱无能,对洋人一向唯命是从。其实清政府对外妥协软弱不假,但绝不是毫无底线。而何伯也不敢公然藐视清政府权威,他向江苏官员表示,其在施工之前,先已函报英国驻京公使,并委托该公使转致清廷总理衙门。只不过考虑到军情紧急,为了保证上海城的安全,等不及有关部门的批复,便先行修筑工事了。如此说来,英国人先斩后奏的行为又似情有可原。

    然而仔细想来,还是不对。既知军情紧急,为何不就近向驻节上海的江苏巡抚禀报,反而舍近求远,通过数千里外的驻京公使转告总理衙门?越过苏省,直接报告中央,未免太不把江苏官场放在眼里。有读者可能会说,洋人在中国向来横行霸道惯了,且不通中国的人情世故,有此出格之事,实属寻常。但是据李鸿章奏稿记载:“英、法提督从前不时来营会商事件,无不择善而从,如派兵教习以及开马路、挑壕沟等事,俱经委婉酌饬照办。”唯独就在修建炮台一事上未经先行商量,便独断专行。据此看来,其中必有蹊跷。

    其后总理衙门的复函终于姗姗来迟,寄到李鸿章处。该函证明何伯所言不虚,其确实曾委托驻京公使告知过总理衙门。此时炮台等工程项目俱已完工,是不是应该就可以报账了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抛开前述的该工程违背项目管理制度等情形不说,其工程造价也值得怀疑。据账单内容,每座炮台的造价从八十两至三千两不等,总计一万八千三百余两,远远超过市场价。精明如李鸿章者,自能猜想到洋人在工程款中做过手脚,其之前一反常态,独断专行的举动也似乎有了合理的解释。

    但是看破不说破,不报账又是不行的。此刻在上海战场,李鸿章兵微将寡,离开了洋人的协助,势必左支右绌、难撑危局,故而现在还不能太得罪他们。报账也不是,不报账也不是,李鸿章最终想明白,这件事情不是自己权力范围内所能够解决的,只能原封不动地将这场官司提交给中央解决。那意思大概是说:总理衙门的领导们,既然人家是向你们打的报告,那么也就请你们来决定是批还是不批吧,这锅我不背!

    从这一件小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洋人的贪婪狡诈,也能窥探到晚晴官场的管理紊乱、混沌不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李鸿章全集二:洋人的账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at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