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欧阳崇一书》35.3心得感悟

作者: 黄磊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7-07-01 02:06 被阅读14569次
《答欧阳崇一书》35.3心得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答欧阳崇一书》35.3心得感悟

原文

        来书又云:“师云:‘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窃意觉精力衰弱,不足以终事者,良知也。宁不了事,且加体养,致知也。如何却为两事?若事变之来,有事势不容不了,而精力虽衰,稍鼓舞亦能支持。则持志以帅气可矣。然言动终无气力,毕事则困惫已甚,不几于暴其气已乎?此其轻重缓急,良知固未尝不知,然或迫于事势,安能顾精力?或困于精力,安能顾事势?如之何则可?”

        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之意,且与初学如此说亦不为无益。但作两事看了,便有病痛。在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若云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计较成败利钝而爱憎取舍于其间,是以将了事自作一事,而培养又别作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义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病,便不是致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所云鼓舞支持,毕事则困惫已甚,又云迫于事势,困于精力,皆是把作两事做了,所以有此。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凡此皆是致良知之意,欠诚一真切之故。《大学》言“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曾见有恶恶臭,好好色,而须鼓舞支持者乎?曾见毕事则困惫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势,困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从来矣。

《答欧阳崇一书》35.3心得感悟

译文】

        来信接着写道:“先生,您曾说‘为学终身只是一件事,不论有事无事,也只是一件事。若说宁可不处理事情,也不可不培养本源,这就分开成为两件事了。’我以为,当感到全身精疲力竭,不能将事情处理完的,就是良知。宁可不处理事情也要去培养本源,这是致知。宁可不处理事情也要去培养本源,这是致知。又怎么成了两件事呢?若碰到从天而降的不能处理的事情,即便精疲力竭,只要略加勉励也能坚持下去。由此可知,意志还是统领着气力的。但是,此时的言行举止毕竞是软弱无力,待处理完事情后会过度衰竭困乏,这不和滥用精力差不多吗?此间的重轻急缓,良知固然不会知道。然而,有时被事势所逼,岂能顾及精力?有时精力疲惫不堪,又岂能顾及事势?这究竟怎么办呢?”

        宁可不去处理事情,也不可不去培养本源,这句话对初学者来说也不无裨益。然而,把这看成两件事就有了问题。孟子说:“必有事焉”,那么,“集义”就成为君子做学问一生的事情了。义,即为宜,心做到它应当做的叫做义。能够致良知,那么心就能做它该做的事。所以,集义就是致良知。君子酬酢万变,应该做的就去做,应该停的就停下,应该生的就生存,应该死的就死去,如此调停斟酌,只不过是致良知藉以自我满足罢了。因此,“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只要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的,均是为了致良知。如果说宁可不去处理事情也不可不去培养本源,这也是因为先有一个功利心,去计较其中的利弊成败,尔后再作出爱憎取舍的选择。因此,把处理事情当成一件事,又把培养本源当成一件事,这就是有了看重培养本源而蔑视处理事情的心态,这就是自私弄智,把义看成外在的,这便有了“不得于心,不求于气”的弊病,就不是致良知以求自我满足的功夫。你说的略加鼓励也能坚持下去,处理完事情后就会极度困乏疲惫,并且你说,为事势所迫,受精力的限制,这些都是因为把处理事情和培养本源当成两件事看待了,因此才有这样的结果。所有做学问的功夫,只要始终如一就会真诚,一分为二就会虚伪。你所谈及的情况均是由于致良知的心意缺乏诚信、精一、真切。《大学》中认为“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你见过在讨厌恶臭,迷恋美色时,还要勉励才能坚持下去的人吗?会有事情过后而人极度困乏疲惫的情况吗?会有被事势所逼而精力不够用的人吗?从这几点你就会寻找出病根到底在哪儿存在了。

《答欧阳崇一书》35.3心得感悟

【心得感悟

          今天这篇文章正是触碰到我自己的痛点了,近来事务繁多,产品研发、销售拓展、平台合作、公益策划、展会设计、学习精进、孩子教育,正可谓是“然言动终无气力,毕事则困惫已甚,不几于暴其气已乎?此其轻重缓急,良知固未尝不知,然或迫于事势,安能顾精力?或困于精力,安能顾事势?”,对于工作和学习致良知二者的矛盾和平衡,产生了困惑。即如现在已经是深夜仍在写心得,不知明天对工作又影响几何?实在是纠结烦恼。反复揣摩了先生雅意后,还是先谈几点感悟。

1、理在事上明,事在理上行,知行须合一

“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之意,且与初学如此说亦不为无益。但作两事看了,便有病痛。”,为什么在学习致良知的道路上会感到力不从心、精神疲惫?那是因为将学习和做事孤立开来了。每天为了学而学,为了面子,为了掌握一些名词典故以作谈资,为了让老师同学有好的印象,总之一切的焦点在外界而不在内心。所以学习的目的是带着功利性的,发心不够纯正,当然效果也可想而知。有时候为了完成作业,连诵读也是一目十行、囫囵呑枣,为了写出心得,择其一两句草草分析、敷衍了事、形式主义、套话连篇,有几次甚至是拿来主义、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只为那个看上去好看的分数,却失去了学习的本意初心。而在工作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时,还是老方一贴,明明有致良知这样的惊世绝学可以指导,却弃之若敝履,没有理法并进,乃至所学与所用两张皮、两件事。当然在处理事的过程中会精疲力尽,不得要领,而反过来生出怨心,以为学习影响了工作,精力不足,其实如果可以深入领悟致良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一定会事半功倍,工作会更有效、学习也更有收获!恰如一个好剑手,剑身合一,如入无人之境,如果把剑诀和用剑分开,或者不去熟练运用剑法,身手笨拙迟钝,又如何战胜对手?

2、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刻意追求完美

    “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义不是一句空话,不是口号,不是英雄主义,不是完美主义,而是最符合心所安住的方式即为义。而如果能让心最适宜自在,就也是致良知了。所以致良知不是刻意去证明自己,而是让自己找回纯净自在的内心。

        我个人在这点上也深有体会,有时候对一件事,你愈是去求愈是求不得,徒生烦恼。人生七大苦中即有求不得的苦,对事对人都是如此。当你学会放下,“退一步海阔天空”,反而就是离苦得乐、找回自我了,也是致良知的果了。一切都是刚刚好,世间的苦难和挫折都是拿来修自己、度自己的,当你怨恨时它们会更缠绕着你,而当你喜悦拥抱、坦然面对接受时,它们会让你成长。这也是致良知的真谛,无怪乎欧阳崇一贵为有明一代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在阳明先生在赣州首倡“致良知”时,即独曰:“此正学也”,其识见异于世儒,不愧是阳明先生的知音和拥𨀂。

3、凡学问之功,皆因一个诚字,凡是虚伪的都不是真学问。

    《大学》言“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我们在很多时候,包括学习、工作、生活中总会找借口,比如疲惫、繁忙等,给自己留条后路,便于进退自如。其实这本身就是个伪道学,在恶恶臭、好好色的时候为什么不需要别人激励、为什么不感到疲惫劳累?原因无他,因为那个是本我,本心,本性,所以你会很自然的接受它。而学习致良知的过程中,我们如果沒有至诚之心,没有惟精、惟一的精神,又如何会坚持下去?相反,什么精力不够、事务繁多、身心疲惫的借口就自然会常常发生。

4、量力而行是致良知,动心忍性也是致良知

        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我的理解是,任何事都有一个度,如果你超出自己的位置去勉为其难或胡思乱想,那只能是“忋人忧天”、自寻烦恼罢了。而当你为了完成符合自身定位的目标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通过艰苦的努力完成目标增加了能力,那才是真正的致良知。当初的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经过了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才是致良知的最高境界了。值此建党96周年之际,也谨以本文致以党的生日祝福,祖国和中国共产党万岁!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致良知的历史,一部追求真理的历史!

          已经来到1号凌晨,今天一是党的生日,二是上海同学会线下活动,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了,那么也顺便借文抒情,借花敬佛,聊以致良知的感悟祝福,并勉励自己和各位同修砥砺前行,早得正果!

《答欧阳崇一书》35.3心得感悟

相关文章

  • 《答欧阳崇一书》35.3心得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答欧阳崇一书》35.3心得感悟 【原文】 来书又云:“师云:‘为学终身只是一事,...

  • 答欧阳崇一书心得感悟

    感谢感谢薛经理的精彩分享。做人要诚实,不要说谎,那怕是善意的谎言也不能说,那是对自己的欺骗,是对自己的不诚实。凡是...

  • 《答欧阳崇一书》35.4心得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答欧阳崇一书》35.4心得感悟 【原文】 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

  • 答欧阳崇一书

    面对欺诈欺骗我们要放平心态,不要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这样的话就违背了自己那颗良知的初心。“吃亏是福”要用一颗良知...

  • 答欧阳崇一书

    我们不要总怀着恶意去猜测别人,遇事多想想别人的好,不是有句话说心里想什么就会看见什么,所以我们要修炼好自己的心,做...

  • 答欧阳崇一书

    感谢焦作公司薛经理的分享。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保有一颗纯正的心,不要猜忌别人和欺诈他人,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正心诚意...

  • 《答欧阳崇一书》

    关于《答欧阳崇一书》最大的一点感悟是学习与见闻、良知的关系,德行良知并不是由于多见多闻,如果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 学习《致良知》答欧阳崇一书心得

    明镜高悬,时刻警惕自己,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不要有猜疑,诚信做人,做好自己。

  • 答欧阳崇一书有感

    我们一定要讲诚信,对人真诚,对己不自欺,对人不他骗。不说一句善意谎言。

  • 《答欧阳崇一书》分享

    本周我们学习了一篇新的文章《答欧阳崇一书》,一看到群里发出了原文阅读,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它打印出来,这篇文章比较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答欧阳崇一书》35.3心得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lwcxtx.html